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天体 ,因此 ,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始终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从古老中国的“盖天说”、“浑天说” ,到西方世界的“地心说”、“日心说” ,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大爆炸说” ,均证明了一个科学道理 ,人类的宇宙观是在不断探索中日臻完善的。“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该学说认为 ,天是圆形的 ,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 ;地是方形的 ,像一个棋盘 ,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说成“天圆地方说” ,它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 ,但实际上是很难自圆其说。比如…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118页 :“《周髀算经》……是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周髀算经》是《算经十书》中的一部 ,从其书名上看似乎是一部数学著作 ,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天文著作。首先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此书有上、下卷 ,内容以对话形式来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提到“盖天说” ,我们不能不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三种学说———宣夜说、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打破了传统的有形质的天的概念 ;浑天说是一种以大地为中心 ,有一个浑圆的天壳绕它旋转的宇宙结构模式说 ,同欧洲地心说有相似之处 ;盖天说的完善则是以《周髀算经》为代表。《周髀…  相似文献   

3.
郑小红 《成才之路》2009,(28):33-33
在新课改中,我阅读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文章,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求真求实,力图把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如古代天文学相关知识,作为教师。本来相关的知识储备仅有唐代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意义当中有关的地圆学说表面知识。我不断地查找资料.知道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从汉代以来.就有“盖天说”与“浑天说”之争,盖天说认为天地是两个平行的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相距8万里;浑天说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与哲学认为,在"混沌"或"太一"中创生了阴阳,衍生出天地万物。老子与孔子形成天道观的时候,都受到了远古历法的影响。古代流行的盖天说与浑天说都受到远古六龙历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六龙历也是《周易》形成的天学背景。立足于古代地心说的左旋说与右旋说的争论,涉及到唯物主义经验论导向的历学家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导向的儒学家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天地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极为复杂与艰难的探索过程。两千多年前,我国便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与文明的发展,到汉朝时,"浑天说"诞生。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对地球形状的  相似文献   

6.
“天”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望不见底的神秘空间与走不到边的“地”又是怎样构造的?远古的先人一直在思索着这个“不解”之谜。他们作了许多丰富的想象,其中“女娲补天”在当时大概是一种“权威”的说法,以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变成了人人皆知的神话故事。古人真正从理论上、实践中对“天”作系统的探讨,则始于商周之际的“盖天说”,它与后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浑天说、宣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代人宇宙观念的研究一直存在模糊、不系统的问题。南阳画像石的宇宙观念与当时的"浑天说""盖天说"有较大差异,与后世的"三界"观念也不相同。根据南阳汉画像石各种内容安排进行结构分析,认为它将纷杂凌乱的学说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以人间为中心的五方域而连通的结构模型,即"五星连珠"的宇宙结构。  相似文献   

8.
关于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把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与摩尼教成为鄂尔浑回鹘汗国国教的时间混为一谈。关于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原因,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文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对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和原因进行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明初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浑天说似乎主张大地是球形的,其实它与古希腊宇宙理论对大地球型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的球形大地半个在水中。半个在水上。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相似文献   

10.
星体运动产生的诸多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历史上,人们对星体运动的探索与解释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盖天说、浑天说及爆炸学说。从地理空间的视角来关注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提升发现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现象的敏感性,这既属于文化问题,也属于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点与难点。地理空间星体运动的教学主要是讲述自然现象的结构、联系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地理学科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对地理教学具有可控性、交互  相似文献   

11.
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最早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A.盖天说B.浑天说C.人造地球卫星的探测D.麦哲伦环球航行图12.图1为2005年3月28日印尼发生强烈地震位置示意图,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A.97°E,2.2°NB.97°W,2.2°NC.97°E,2.2°S D.97°W,2.2°S3.下列同样大小图幅的地图,使用比例尺最小的是()A.南宁市地图B.广西地图C.世界地图D.中国地图4.2004年8月28日雅典(东二区)时间22时10分,中国女排以3∶2的比分战胜俄罗斯队,获得第28届奥运会女子排球冠军。此时北京时间是()A.8月28日4时10分…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罗马人和欧洲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种整体宇宙观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这种宇宙观逐步演变为机械宇宙观。在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的几百年中 ,人类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极大变化 ,与机械宇宙观相适应的分析性思维及分析方法已逐渐登上了人类思维方式的王位。自然科学的成功被认为是分析方法的成功 ,分析方法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杖。但分析方法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人类生存困境与分析方法不能说没有关系。人类整体观的旁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精神。天作为一个哲学系统的最高范畴,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还是一种生态观,一种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当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于谦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第三句,许多选本都不一样,一说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一说为“粉身碎骨浑不怕”。  相似文献   

15.
一、天空和天球 天空在人们的视觉中,是个半球形状。我国古代民歌有“天是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那么,太阳、月亮、星星为何能从西方地平线落下,而又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呢?是不是大地以外的天并不是个半圆球,而是个整圆球呢?根据这一印象,古代天文学家建立了“天球”的概念。我国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浑天说”。所谓“浑天”,就是“天球”的意思。东汉时期的伟大天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还亲自设计制造了浑天仪,用它演示星空的变化,测量日月星辰的运行。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天球”概念。  相似文献   

16.
宇宙观又称为发展观,它是人们对世界发展的规律性看法和基本观点,并在哲学思维形式上表现为两种宇宙观。就是说宇宙观必须赋予哲学思维的逻辑形式,否则我们将无法知道人们的宇宙观是什么,因此作为宇宙观特征的东西乃在哲学思维的形式规则。并不像有些哲学教材所说的那样,辩证法拥有诸如发展联系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则没有,殊不知形而上学也有渐变论和灾变说。辩证法的宇宙观只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发展现,是对存在和思维以及二者关系的辩证看法,并表现为相应的哲学逻辑形式。这些哲学逻辑形式就内在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并以三种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7.
太和观是中华思维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是中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积淀。太和范畴虽然是《易传》提出的 ,但它作为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其内容却早已存在于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不断整合 ,它已积淀为中华民族宇宙观的基本形态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导航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 ,太和观既是中华民族的宇宙观 ,也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存在模式 ,它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观和伦理道德观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是英明的君主,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有人为了表现自己,建议唐太宗清除朝中奸臣。唐太宗问他说: “我用的都是可以相信的贤良忠臣。你说谁是奸臣呀?”这人献计说: “请陛下假作发怒,谁不惧怕,仍能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臣,那些阿谀奉承的,就是奸臣。”唐太宗笑着说: “浑水、清水都来自源头,源头清,水就清,源头浑,水也就浑。  相似文献   

19.
丘处机是全真教的一代宗师,但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儒家倾向,在宇宙观上,他很少谈及道家的道生,而更多是坚持儒家的天生,在天人关系上,他思想中的天不是道家的自然无为之天,而是儒家的义理之天、命运之天;就人而言,他坚持了儒家天地之生,人为贵的观念。此外,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反求诸己的内省方法和孝行观多有阐发,足见他“明天人之际,助圣贤之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实践上的儒者。  相似文献   

20.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的新型铜鼓,并充分在铜鼓上融入本民族的宇宙观、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文化心理,使粤西壮族铜鼓呈现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浑融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