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冰  魏银霞 《广西教育》2009,(33):56-57
相对于国外先进的学分互认与转换系统,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互认尚处于比较粗浅的层次,应尽快设立一套可以量化和通用的学分体系,加强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以及国内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和学分互认: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3.
高校推行学分互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4.
学分互认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学分互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常州高职园区内同类学校同层次教育学分互认的意义和实践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学分互认的现状和欧美高校学分互认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学分互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学分互换互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完善大学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云南呈贡大学城作为西部地区第一所新建大学城,对促进云南本土高等教育发展、达到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和东南亚联系、合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对中外学分交换系统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已建立的大学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经验,结合云南雀呈贡大学城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的情况,通过建立学分互换互认系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其教学资源,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现象.  相似文献   

9.
学分制是运用学分管理课程,以学分为单位对学习者的学习量进行计算和评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互认是对学分制的又一次创新,适应了高等教育多元、开放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高校学分互认的实施策略与发展特征,意在为我国学分制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学分互认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推行,我国的高校学分互认也应运而生.本文拟从推行实践、推行意义和潜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的学分互认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城在我国遍地开花后,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如何使城区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推行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国外在这方面比较成熟,就国内而言,要发挥大学城的整体价值,需从制度保障和操作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12.
继续教育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扮演着主力军的作用。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获得的课程学分进行互认和转换,是进一步推动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在一个区域建立继续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为在更大范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建立乃至建立学分银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如果说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OOCs)发展的开篇是在美国书写的,那么它的下一个重大进展很可能会发生在欧洲。文章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CTS)将为在线学习与学历学位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原本旨在为欧洲诸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进而确保各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完善现有学分制的基础上,建构学分银行,是成人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的抓手,它有助于学习者的多元发展、教学资源共享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构学分银行,应从拓展办学渠道,弹性设置课程、实施学分累计和学分认证互通等方面着手,同时需要国家提供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暑期学校有其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以树立国际化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拓展跨国(境)校际合作和交流项目,并试点开设暑期课程,进行学分互认。通过实践,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暑期办学与学分互认机制,为高校国际化进程提出设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宁波高教园区内各校初步实施:建立课程互选平台、确定并精选互选课程、学生选择学习获得学分等情况。分析在各层次高等教育集中的高教园区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高教园区内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各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节约资金;有利于拓宽办学视野,建立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同时指出高教园区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探索和建立学分互认的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建立大教育"立交桥"的理念,倡导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本文对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学分互认进行探索,首先对学分互换概念作了界定,其次分析了这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换的可行性及制约性,然后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梳理出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换的原则要求,最后探索如何进行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换的技术路线。本文意在突破学习者接受教育的途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打破高校间的壁垒,建构多种资源交互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根本在于深刻认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于深入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个体需求的变化。在智慧教育时代,高校要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成果,通过高校联盟等平台建立“1+X”学分互认机制。  相似文献   

20.
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职能,它与其它四年制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学生在校与校间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文章在分析美国社区学院背景及其与其它高教机构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北卡罗来纳州"全面学制衔接协议"的形成、运作规则及特点,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的专本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