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海漫 《文教资料》2008,(32):213-215
对偶是汉语修辞中最有汉语特色的辞格之一.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对偶辞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对偶辞格的特点、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娱乐功能等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偶辞格是我国古老的修辞方式,它经过漫长的发展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辞格之一.本文主要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对偶辞格的发展流变进行整体历史考察,以求对对偶辞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荀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对偶的运用更是屡见迭出,且频频与其他辞格综合使用,颇具特色。文章主要从散句中的对偶、判断句中的对偶、对偶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入手,对《荀子》中对偶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唐代边塞诗,从历史的、哲学的层面把握其反映战争问题的本质。认为唐人边塞诗中充满着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它是古代边塞诗表现征战主题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体现,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业华 《文教资料》2009,(19):10-11
本文作者对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与唐代大西北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述论,认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开发大西北成果的反映,边塞诗坚定了中原地区有志之士到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决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6.
唐代边塞诗源流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因此有人说边塞诗乃唐代特有的产物 ,此说有失公允。边塞诗的繁荣是在承袭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结果 ,它远在《诗经》中就已萌芽 ,经历了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由隋代完成其过渡 ,方进入了唐代的繁荣。我们试就唐代边塞诗的源流粗加梳理 ,还其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文章检索和考察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认为在唐代边塞诗中,七言古体边塞诗这一诗体显然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审美风格上就表现出格调之古、章法之奇和气势之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对偶辞格三大特征——对称性、装饰性和完形性为框架,分析《菜根谭》中文的语言对称、装饰、完形之美,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方法,探讨蒋坚松《菜根谭》英译中对偶句式在对称性、装饰性以及完形性方面的再现情况及其对对偶辞格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英语辞格Antithesis常被认为对应于汉语辞格对偶。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对两种辞格的语义、辞格的构成单位、辞格结构类型、修辞功能、辞格的渊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后指出 ,Antithe sis与对偶并不完全等同 ,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或潜在的差异。最后 ,笔者还对Antithesis的中文译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对偶辞格三大特征——对称性、装饰性和完形性为框架,分析《菜根谭》中文的语言对称、装饰、完形之美,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方法,探讨蒋坚松《菜根谭》英译中对偶句式在对称性、装饰性以及完形性方面的再现情况及其对对偶辞格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13.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晚唐诗坛上,马戴的诗放射出奇光异彩,特别是他的五言律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为后人所欣赏。其边塞诗具有盛唐边塞诗的气魄,同时马戴诗歌又具有晚唐诗人所共有的感伤哀怨气质,即晚唐余韵,这形成了他的诗歌特有的风格基调。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居延一直处于农业与游牧两大势力的争夺之中。居延出现在唐诗中,从一开始就与边塞立功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紧密关联。由于与内地相距遥远,归路难寻,所以在唐诗中,居延往往用来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情。居延地处北方绝漠,地域辽阔,自然形态丰富,风光壮美,豁人心胸。唐诗有关居延丰富的书写,体现了唐人辽阔的边疆视野、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刚健骨气的推举,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构成,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7.
岑参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独到观察和亲身感受.以炽热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戍边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战斗精神。诗作奇伟宏丽、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9.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边塞诗在魏晋时代已初步发展,进入隋朝日益增多,到盛唐而渐臻顶峰。在短暂的隋王朝里,文坛开始出现摆脱六朝绮靡之风的征兆,肇兴真实自然、生动鲜活的风格,其边塞诗歌也刚健雄武、大气磅礴,充满着大国的自信精神,洋溢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对后世边塞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