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是春光能致远,教育承载大有为。相伴着春风的节拍,应和着前进的步点,值此春和景明、百业丰茂的盛世年代,《小学时代》(教育研究)应运而生了!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征程,展示着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更正说明     
《生活教育》2015,(6):28
1.本刊2015年第2期第64页右下"第一作者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校长",将"校长"更正为"教师"。2.本刊2015年第2期第104页右中李芝青《小学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一文末尾的参考文献内容因受版面等条件限制被删除,现应作者之需补录如下:参考文献:[1]刘萍、刘铁芳:《幸福教育:把幸福还给孩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7)。[2]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02)。[3]徐平、卞立慧:《试论幸福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18)。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语文教育事业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熟悉语文教育的人都知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时期,我们将牢牢记住这一理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新进展。笔者根据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试图通过本文研究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策略,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的进步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谈成人高教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和社会构成的,人是人类世界的中心。当今时代,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一、“以生为本”的理论与现实必然性(一)“以生为本”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以及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时代,是“学习型社会”,人的不断完善和全面…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社会现象,它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并不代表着教育的全部。按照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和能力,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而大学、研究生,按部就班地读完学校教育,事实说明只能是一部分人,而且学历越高人数越少。在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要在社区中学习,要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就是那些极少数人读完全部学校教育,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高新科技、新知识、新文化、新意识、新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第六小学有36个教学班,学生近2300人,教职工110人。践行幸福文化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培养适应未来世界需要的社会人、构建使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的小学教育,打造适应时代的教育现代  相似文献   

7.
正内尔·诺丁斯的教育思想是在当前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的时代中,发出的一个温暖、柔软但直抵心灵深处的声音,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沉睡已久的生命关怀,以及对于个体、家庭与天地的敏锐接触……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层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群体的幸福。——《幸福与教育》在每个理想家庭中,都有关爱者。每当别的家庭成员需要他或她时,都会得到一个放心的回答"我在这里"。——《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8.
小学《社会》课程研究与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新尝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社会课现状的调查研究 ,逐步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学模式 ,并提出一些关于小学《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颁布两年多以来,各项教育事业稳步推进。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推出,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向纵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肩负发展人的重任,技术赋予人改变社会、教育乃至自身的利器。人、教育、技术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应用技术变革教育。人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省的民族教育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为我省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截止2006年,我省用民族语文授课的小学有785所,在校学生134970人,中学有74所,在校学生39997人。步入新世纪,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民族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烈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与他们自己的幸福成长直接相关。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潘秋英 《教师博览》2022,(23):65-67
<正>幸福,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甜美的词,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幸福。在现代社会,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职业幸福,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职业幸福当然也是如此,教师也特别希望获得属于这个职业、属于教育工作者个体的幸福。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的幸福?如何理解和找到这份教师职业的幸福?读了杨斌老师的教育随笔《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曾宪波 《湖北教育》2006,(12):13-1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与教育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关联,也就是说,要提高我们个人的和全社会的幸福指数,社会的教育成本应该增上去,个人的教育成本必须减下来。很显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正是为了提高社会个体的幸福指数,消除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促进教育均衡发  相似文献   

15.
印鑫 《江苏教育》2011,(4):25-26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巾发展进步的。以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的学校应该追求师生的幸福。这种对幸福的追求不仅是对未来幸福的期许,也是对当下幸福的感受。因此,我把创造幸福的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根基,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战略主题、改革方向、发展路径、保障体系五大要素,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理论与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奠定了今后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面对时代赋予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今后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应以课堂改革为核心,通过缩小差距、协同创新、成果推广等方式,促进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7.
邓巍伟 《文教资料》2012,(8):117-118
"教育与幸福"最近成为教育领域里讨论的热点话题。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幸福是目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和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作为以发展人为使命的教育活动就不能不关涉"幸福"这一生活主题。在过去我们曾经认为去学校读书是幸福,而现在随着"读书无用论"的再次出现,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人们却怀疑起教育究竟是在提升我们的幸福还在降低我们的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教育与人的幸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来促进人的幸福正是本篇论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由吉林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吉林省教育厅、全国教科研基地南方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教法研究委员协办,小学时代杂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幸福感来源于其生存需求满足的程度,同时通过感觉表现出来。教育在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各有不同。开放社会获得幸福的途径主要是"超越",而封闭社会获得幸福的途径主要是"适应",两者对社会改造的作用与对人的幸福的普及意义有很大差别。教育在改变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在增进人的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和获得物质财富与认识方法及生活态度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下的教育功能对人获得幸福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中学生守则(试行)》已出台,这是《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守则》第一次修订。试行守则增加了新内容,也去除了诸如“生活俭朴”、“谦虚”等旧的内容(《东方早报》2003年9月23日)。守则和规范同样也是文明的底线,给学生制定最基本的文明标准,树立起的思想观念和做人的基本要求,都是学生今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毫无疑问,当社会背景和教育观念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时,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因其失去时代色彩,就理应被进步的理念淘汰掉。《上海市中学生守则(试行)》去除诸如“生活俭朴”、“谦虚”等旧的内容,笔者就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