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午岭植被组成及森林植被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鉴定了子午岭种子植物689余种,隶属94科,361属,其中裸子植物11种,双子叶植物559种,单子叶植物119种.子午岭主要植被类型为天然次生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有油松林、侧松林、辽东栎林、油松辽东栎林、油松山杨林、山杨林和白桦林七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岳衡山的现代植物群落、建群种、群落结构、生态及区系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系统的分类,结果表明:(1)具有多种区系成分。(2)森林植被起源古老,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系第三纪残遗植被。(3)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化,含7个植被型,15个群系。(4)垂直带谱欠显性。(5)地带性植被具过渡性。文中,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石灰岩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由于其脆弱的自然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石灰岩生态环境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在石灰岩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针对石灰岩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综述了石灰岩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各个生态系统理论在石灰岩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应用,并提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匈奴史事与北方森林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章根据历史记载,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岩画石刻以及孢子花粉分析结果等,大致勾勒了先秦两汉时期匈奴驻牧地区-现今祖国北方的森林植被状况,供大家与现在相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比较。本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利用古今植被状况的巨大变化和强烈反差,来警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冷漠和麻木,唤起国民保护草木植被的紧迫责任感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门波 《化学教学》2004,(1):33-34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6.
7.
封山育林对恢复植被的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嫩江县9个林场,封育年限为6年,提高林地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空心菜发育生长及钙、铁、铜、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对空心菜发育率影响不大,模拟酸雨使空心菜中钙、铜的含量随酸雨pH值减小而下降。空心菜中铁含量随酸雨pH值减小而升高,而各处理组空心菜中镁的含量差别不大,表明空心菜对镁的吸收不受酸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酸雨对不同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不同pH的模拟酸雨,研究其对玉米和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H=2.0时,玉米和绿豆均不发芽;pH=2.5时,只有异状发芽;pH≥3.0时,二者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贮藏物质的的消耗率与运转率均随pH值的上升而增大;异状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的抑制指数则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酸雨胁迫下,绿豆各项指标的变幅都小于玉米的结果,表明绿豆抗酸雨胁迫的能力比玉米强.  相似文献   

10.
酸雨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为更多地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本人对此展开了调查与实验。1.查阅资料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雾、雪、霜、露、雹等大气降水。人类活动造成的酸雨成分中,硫酸最多,一般约占60%一65%,硝酸次之,约30%,盐  相似文献   

11.
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种子为试材、研究了pH 1.0、1.5、2.0、2.5、3.0、3.5、4.0、5.0的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H2.0时不发芽;pH 2.5~5.0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吸水值、贮藏物质的消耗率及运转率、根、冠比均随pH值的上升而增大;异状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的抑制指数则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酸雨的功过     
酸雨,被人们称为“天堂眼泪”或“空中死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3.
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植被改造的技术支撑,还需要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文化与社会的支持。文章明确了森林生态文化体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内涵,确立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以沈溪新城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例,分别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可持续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世界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逐年上升,这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探讨了酸雨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及杜仲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生长季中,在1100mm酸雨淋溶下,pH 3.5~5.6酸雨对土壤pH值及根系生物量影响不大,而pH 3.0及2.5处理组根系生物量分别降低12.5%和43.4%。同时,土壤A l∶C a值与杜仲总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酸雨pH值与杜仲总生物量及绿原酸、桃叶珊瑚甙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短期胁迫下,酸雨对杜仲叶的生理生态效应是导致杜仲生长和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酸致土壤酸化除强酸雨(pH 3.0、2.5)外,其余酸雨处理对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材料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在实验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72年,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在其《大气和雨水:化学气候的开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酸雨”这个概念。而“酸雨”真正引起各国关注则是从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的。在这次会议上,瑞典政府作了“穿越国界的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1975年5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酸雨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发生,使人类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它所带来的危害。到目前,酸雨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所谓酸雨是泛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P…  相似文献   

18.
我国酸雨区面积在迅速扩大,约占国土面积的 40% .本文从化学角度论述了我国酸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阐述了酸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危害,进而提出了我国酸雨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中国酸雨控制区酸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74个酸雨监测站点2004-2006年降水-pH数据,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模拟酸雨pH空间分布,根据酸雨"两控区"方案,提取酸雨控制区的酸雨pH空间分布,进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酸雨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酸雨强度沿长江向西北和东部有扩大趋势,四川盆地酸雨区已与华南酸雨区连成一片;3年间,pH<5.6的酸雨范围相对研究区面积比值由56.73%扩大到73.11%,pH<4.5的严重酸雨区由2.15%扩大到10.41%,2006年增幅最大;不同等级酸雨范围扩大趋势明显,酸雨污染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20.
1酸雨的概念酸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但人类早在1872年便发现了酸雨。所谓酸雨,简单的说就是呈酸性的大气降水。它是由大气中的SO2和NO在阳光作用下,经光化学氧化作用.和水汽结合后形成的。酸雨中的酸生要是硝酸和硫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使雨水的酸碱度下降。一般将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之为酸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酸雨的报道。联合国于1977年承认酸雨后于全球性污染问题,1979年在日内瓦由东西方34个国家签署了一项控制远距离“越界”空气污染条约。1982年在瑞典还专门召开酸雨问题的国际会议。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