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已成为高等学校迫在眉睫的教育任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普遍的职业道德,更要以公共利益为依归,遵守更高的道德标准。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可以从公共利益、教育初衷、职业道德、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加以考察。通过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有利于引导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服务社会公众、增进社会福祉、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赖锦隆 《辽宁教育》2012,(18):27-29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社会责任感是检验大学生是否成熟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任务。一、问题的提出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部分中明确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  相似文献   

4.
责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全球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模糊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日益凸显,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探析对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品质和前途,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培养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应该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以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纵观校内校外,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了,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然而,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现。对此,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引起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的热切关注,更极大地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社会发展自信心,引领其政治信仰,激发其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新的自觉。高校应当以"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刻领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从多角度、多层次丰富责任感教育的内涵,并积极探索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社会责任感是检验大学生是否成熟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任务。要紧密联系社会、学校和家庭实际,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对国家级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核心。只有大学生自身充分地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才能够自觉地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信念,并且通过外在的身体力行得以实现。应当在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自我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力。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4,(A2):143-144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关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创新内容、改进方法等路径,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乎国家的未来。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倾向凸显。高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强"两课"教育、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师德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当代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担负起时代、社会、国家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建设。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大学生从"他律—依从—认同—自省—自律"的不断跨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结合对北京市58所本科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情况的调研,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划和实践提出可行性方案,为高校养成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个人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民族责任以及生态责任教育。通过课堂专题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等途径,运用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德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养成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本位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三个层面。大学生养成教育既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生长点。加强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刻不容缓,其主要思路是针对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加强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以及扎实开展行为训练。  相似文献   

17.
张玉漫 《教师》2014,(20):6-7
大学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素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显得日趋突兀,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家校的有机结合以及后天的陶冶训练才能最终完成。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实践是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艺术实践形式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教学专业的反思,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力度,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律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当前,应当创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包含法治课程内容(Course)、法治教育实施(Carryout)、法治教育考核(Check)、法治教育完善(Consummate)、法治观念养成(Cultivating)为内容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5C”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角,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思想,然而社会责任感淡漠却也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把它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