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轼以他对生命的全部体验为基础,致力于他的人生哲理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把握和探求。他的词作本身所透射的人生思辨性,展现人生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即人生的三种境界。一、“地狱”之境:“人生如梦”。这是人生的缺陷。勇敢的承认本身,就是一种醒觉与超越。二、“净界”之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弥补缺陷的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从而获得人格上的尊贵和心境上的愉悦,即精神的自由。三、“天堂”之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认识弥补并超越,使缺陷不再成为缺陷时,人才真正地达到一种至高境界,人生的自由的王国。也才真正的领受到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  相似文献   

2.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4.
朱元生 《初中生》2006,(7):50-51
《听雨》一文富有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厚。 “听雨”自然要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但作行不仅描写了听到的风雨之声,而且别出心裁将心目中的风雨人格化,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5.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7.
且行且珍惜     
人生冗长,且行且珍惜.这是来自博客空间的一句话,咂摸咂摸,很有哲理味道.人生如旅途,漫漫冗长,一路风景无限,有风雨,有彩虹;有坦途,有曲折;有快乐,有痛苦;有收获,有失去.且行且珍惜,无论美好还是痛苦,无论友善还是仇恨,无论一帆风顺,还是逆水行舟,其实,我们人生路上的所遇,都是我们的缘分,都是命运的赐予,都值得我们珍惜.人生本来就是一条曲线,无论我们处于曲线的哪一点,都是人生的体验,没有痛苦,哪有快乐;没有失去,哪有得到.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不但要珍惜幸福、快乐、成功,更要珍惜不幸、痛苦和失败.李白如果仕途得意,也许不会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杜甫如果不颠沛流离,也许只是凝固历史一刻的平民;韩信如果不胯下受辱,也许不能成为名留青史的名将.  相似文献   

8.
人生有两大精神支拄:一是事业,一是爱情,而对陆游来说,这两个世界都失去了:事业上,他希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然而此志终生未酬;爱情上,他20来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恩爱,伉俪相得,却追于母亲的压力,夫妻二人不得不忍痛分离。这一心灵的重创,使得专于情、深于情的诗人痛苦了整整一生.有人研究后发现,陆游的诗集中无一语言及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亦无一语言及对后娶夫人王氏的恩爱之情,但对于其只共同生活了两、三年的前妻,则多次在诗中念及,痛苦相思之情始终未减。直  相似文献   

9.
《蝶恋花·庭院深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上阕通过庭院依旧、人事全非的巨大变化,暗示少妇象暮春的花儿横被风雨摧残的迟暮之情。首句以反诘句开篇,写出庭院的幽静深邃。“庭院深深深几许”前两个“深”字  相似文献   

10.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11.
漫谈人生     
小草枯萎了,有再生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人生就只有一次。我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人生的道路看上去很漫长,其实“,人生”的日子很短暂,例如,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其中出现了什么大“误差”而又不能正确面对的话,那么想要爬起来的机会就会很渺茫了;如果在生活中,有人轻生的话,那么“人生”就会遗弃他(她);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看得很重要,同时又不愿荒废时间,要为整个人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她)的人生就很有价值,他(她)的生活也就很有意义了!人生,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小…  相似文献   

12.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是牛虻的人生宣言,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收获阳光还是遭遇风雨,都应坦然面对,快乐地享受生活的恩赐和磨难。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对于百姓的道德教化是实施“王道”、实现“王天下”的必要举措,他还提出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宗旨,意思是要通过学习,找回人生本来就有的善良之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培养美好的心灵和品格,学会如何做人。他告诫统治者:“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教亦多术矣”,积极探索德育方法。形成了“反求诸己”的自  相似文献   

14.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情理兼修是理解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内在维度。传统书院教育本质上就是让士人实现理学家们认为的理想人生,即“情理共生”的人生。士人情理失衡的生命困境表现为唯情是理、无情是理、纵情无理三种类型,传统书院教育以“融情于理”为原则,重建士人的人生理想。传统书院教育以情感为元点,以敬、诚、乐培养理性,以敬畏之情、真切之情、自得之情明理,而理性最终又以中和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其“通情达理”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的SEX     
茫茫人海,匆匆人生可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当你驾驭生命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时,或许会有暗流涌动,或许会有惊涛拍岸。我们愿成为你真诚的朋友,关注你的成长,解除你的困惑。伴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教育》2003,(1):41-41
茫茫人海,匆匆人生,可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当你驾驭生命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时,或许会有暗流涌动;或许会有惊涛拍岸。我们愿成为你真诚的朋友,关注你的成长,解除你的困惑。伴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2003,(5):42-42
茫茫人海,匆匆人生可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当你驾驭生命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时,或许会有暗流涌动,或许会有惊涛拍岸。我们愿成为你真诚的朋友,关注你的成长,解除你的困惑。伴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19.
茫茫人海,匆匆人生可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当你驾驭生命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时,或许会有暗流涌动,或许会有惊涛拍岸。我们愿成为你真诚的朋友,关注你的成长,解除你的困惑。伴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20.
你来我往     
茫茫人海,匆匆人生可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当你驾驭生命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时,或许会有暗流涌动,或许会有惊涛拍岸。我们愿成为你真诚的朋友,关注你的成长,解除你的困惑,伴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