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史海芸 《学周刊C版》2014,(3):221-221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是《孟子·告子章句上》的原句。人性本善.但由于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很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导致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很多孩子在入园后表现出自私、懒惰、不合群等不好的品行。如何使这些孩子形成美德.传承中华文明成为了许多幼儿园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结合SOHO中国教育基金会创编的《美德教育工程》,提出把儿童美德寓于实践活动中.叩击孩子心灵的感受与情感的体验:把儿童美德教育安排在学科教学中.扎实有效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冲洗.还给幼儿一份天真、善良.让五千年来的中华美德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关注家庭教育,一直是《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于社会,因为孩子生活于社会之中,因为孩子终究要服务于社会。所以,要做称职的父母,就必须把孩子放到社会群体中去思考,就要了解整个社会儿童的生存状况,也要把关心自己的孩子与关注整个儿童群体相联系。有一个关爱孩子的社会远远优于只有一个关爱孩子的家庭,从这点考虑出发,2003年《少年儿童研究》开辟了《儿童现象时评》这个栏目,针对儿童当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进行调查、描述、评论。希望您关注这个栏目——来稿、提供线索、评点。  相似文献   

3.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把儿童当作儿童"。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对儿童应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  相似文献   

4.
正转眼间,儿子已经六岁了。如果说孩子经历了成长的快乐、忧愁与苦恼,那我也经历了教育的成功、失败与困惑。成长是痛并快乐的旅途,教育是且行且思的历程。最近读到了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无论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还是"教育建议",都促使我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一、"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才有可能享受美好的人生。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高楼、汽车、电视、电脑,整日生活在封  相似文献   

5.
<正>活动背景夏天到了,幼儿很喜欢玩水。对他们加强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防止溺水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家园共育中有必要不断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主要是让孩子做到不私自下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等防溺水的基本要求。幼儿的学习是在"做中学",需要具体形象的感知和体验,避免说教。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健康教育目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感恩"这个话题太严肃了,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这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在今年的西方感恩节到来之时,天津市的众多幼儿园开始推行"感恩教育"(也有的幼儿园称之为"爱的教育").之所以要推出这样的教育,是为了改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心存感激.  相似文献   

7.
姜丽 《山东教育》2012,(Z3):79-80
设计意图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继承并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当今的"独苗苗"沉浸在祖辈们的关爱中,习惯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怎样引导孩子关心老人、做老人的"开心果",是我园教师长期探索的教育问题。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榜样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绘本《第一次》生动地讲述了小鼹鼠关心熊爷爷,帮助孤独老人重新获  相似文献   

8.
目前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教育重心由重分数向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转移。在如今幼儿园、小学都设立食堂的大背景下,"生活即教育"与"做人,做健康人,做幸福的健康人"的教育思想理念渗透在各个领域。本文将陕西关中儿童食育礼仪、文化传承与小学实践类课程及社团活动结合,着力于让孩子通过一系列的食育活动,了解关中食文化与相关礼仪,在文化熏陶与传承中培育健康的饮食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礼仪,进而学会选择食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本文旨在以儿童食育为抓手将传统食育礼仪文化融入于儿童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了中国未来人才的质量。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教育流行病”。而这些病症的传染者很多就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试列举较为突出的三种“教育流行病”:第一,教师认为给孩子讲清楚了诸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孩子从此就学会了谦让等美德;第二,认为“读书—作业—读书—作业……”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方法;第三,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学生只有表扬,摒弃了批评,认为只有表扬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如此…  相似文献   

10.
从"德"本义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苏州"尚德课堂"。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中,提出了以"传统五字"序列建构"尚德"教育之美德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理念,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资源的系统化建构,构思了校本"尚德"之美德教材,以实现美德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1.
蒋欣 《教育》2012,(31):50-51
童年有着自己的"美丽时空",教育者应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心灵……作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中,把童年还给孩子。追问:是谁让儿童生态缺失在语文教学中,儿童生态的缺失会让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困惑和迷惘,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片断: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时,文中有  相似文献   

12.
身体能够涵养美德,这是身体的自然功能.中国古人把身体的这种自然功能应用到了儿童美德教育活动中,也就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儿童美德教育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身体加以培养以便让儿童的身体涵养美德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根植于爱。"只有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入手,把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目标,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爱,引领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情的滋润。没有友好、愉快、和谐的人际氛围,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指出: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于儿童。儿童本身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起变化。那么,怎样在品德课教学中让爱之花绽放?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沈颖洁 《幼儿教育》2014,(Z1):29-31
我们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成长,因此,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延续着某种定势和习惯。只有在发现儿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地自我修复和更新,变得阳光、智慧、坚定和拥有爱的能力。让我们行进在"发现儿童"之旅中,找寻学前教育的本源,还儿童本真的童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核心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6.
《今日教育》2013,(6):27-27
@群讨论儿童是成人世界的折射。时代变了,儿童是否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积极应对来自社会、家庭、网络带来的冲击?《今日教育》组织一线教师展开了热烈的群讨论。正如有些老师所言,"现在的孩子,不能把他们想得太好",也"请别把孩子想得太坏,其实,他们原本是  相似文献   

17.
<正>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郭成教授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讲座中说: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他的很多文章中也说:不要让孩子的生命里只有考试和成绩,让每一个孩子留下温馨的回忆,这就是教育的追求。全国著名班主任张晓晖的《修身班会课的魔力》专题讲座中说:不要单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受教育者,用生活的资源进行生活的教育,激发他们内心的感受,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即"一讲  相似文献   

18.
张一山 《新课程研究》2015,(3):93-95,103
2014年12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本文认为,"系列活动"对"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但如果能够以核心价值观序列,建构美德课程体系与内容,美德教育以教材形式进入校园,就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19.
平时我们常习惯说:把孩子教育成"人",等孩子长大成"人"……其实,这类论调经不起推敲。难道孩子在长大之前就不是"人"?我们应该坚信: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人,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的教育探索才可能是真正的人性化的,我们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金毓 《教师》2014,(31):42-44
正"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只有用爱的暖流,耐心地疏导,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浇灌出心灵的花朵。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我关心爱护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天天和儿童在一起谈心、学习,学着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当我把点点滴滴的心血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惊喜地听见了花开的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