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舆论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现象、事件或问题的集体反映,充斥在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表现出形式多样、规模迥异的特征。良性公共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水平,成为制定和实施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基层政府因缺乏对新媒体舆论监控能力,导致由特定社会事件触发的群体性事件、恐慌事件、负面舆论风潮时有发生。以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舆论触发机制与传播模式为基础,从机构设置、预警体系设计、应急处置、后期恢复四个角度建构起一套系统化、高效性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从而提高基层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事件起因、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可分为社会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很多深层原因,如群众利益受损,对政府和社会不满;科层制官僚主义导致民众对组织信任度降低;民意表达机制滞后,政府与民间沟通困难;民间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谈判能力;司法不公,法律权威受损;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等.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应该转变认识与观念,提升公共危机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频发,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网络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载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群体事件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化.文章以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为主线,通过阐述其网络舆论滋生的温床、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和传播要素,渗透其传播逻辑,阐述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政府能力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公众、媒体、舆论领袖共同作用的信息空间产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在互联网上的"感应器",通过它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后社会影响的热度,从而影响党和政府的公共决策。突发性公共事件后网络舆论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六个环节,这些环节会对政府的公共决策起到多层面的影响。为优化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政府公共决策路向,应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为公众参与决策创造条件,创建透明政府,推动公共决策信息公开,提升官员素质,引导网络舆论正确方向,以便为党和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后作出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向着更为复杂的趋势发展.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出发,就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引导策略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安全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果舆论引导处理不当,极易演化成群体性公共事件,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积极探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这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8.
疏导理念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除了要运用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外,更需要确立疏导的理念,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变堵为疏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做好分导、利导和引导工作.分导是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和分头而导的统称;利导即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利条件,顺乎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推动思想和事件向正确方向发展;引导即在分导和利导的基础上,指导网民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成为公共舆论生成的重要阵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有主体多样化、实效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提升了公民意识,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彰显了公共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只有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网络公共舆论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认为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做到“建、引、规、纳”: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疏通网络舆论场;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话语;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触动多方利益的改革加速推进,选择网络主张权利、发表意见的诸多集群行为、抗争行为剧增,进而形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的作用力源泉在于广泛集群的网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科学有效地处置网络群体事件,必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这是"媒体人"之共同责任。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中独具权力话语优势,这进一步强化了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使其注定成为处置网络群体事件的媒体引导者。为此,在应对突发网络群体事件时,主流媒体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减少舆论非常态聚集,因势利导,努力提高网络群体事件的引导力与化解力,强化正确的民意走向,确保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中站稳地位、站正位置、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治理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内容。对网络舆情生态的系统性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前提条件。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特征和三大逻辑。系统思维和系统逻辑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看到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对于一个元素的讨论需要还原到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整个链条当中来把握。认识事物的系统复杂性并在治理规则的建构中考虑系统性的要求是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危机表现有危机形成的"罗宾汉情结"、舆情传播的"蝴蝶效应"、危机发酵的"群体极化"、危机影响的"塔西佗陷阱"等特点。官方在应对中存在着防范不够严密得力、信息发布不够公开及时、处置不够迅速有力、回应不够真诚恰当、问责处理不够果断坚决、舆论引导不够灵活机变、形象修复不够积极有效等问题。需要发挥行政智慧和管理水平,采取重视民生树立形象,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负面舆论;重视危机化解艺术,从行动上防控负面舆论;重视属地网络平台,从路径上管控负面舆论;重视网络制度规范,从管理上防范负面舆论,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提升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可能性、增加普通民众直接干预公共决策时效性、扩大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同时也影响公共决策议程的建立以及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它们之间存在四对矛盾:渐进性与突发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方主体的合法性以及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尊重网民言论自由,主动公开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民自律,有意识地引导网民参与,释放"决策气球",扩大公民参与,以现实民意带动网络民意的规范性,建立健全民意调查机制,以此来达到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网络传播方式也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我国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也愈来越重视,通过网络了解民情,制定和调整市政方针,已成为我国政府施政的一种新形式。然而,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清楚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新闻舆论是伴随网络媒体产生的一种新的新闻舆论形式,具有其独特特征。如何加强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是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本运用传统舆论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即内容的权威性、传播的广泛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的多元与泛化等,并提出了对不良舆论控制、对主流舆论引导两种网络舆论导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意在分析阻碍当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以拓展舆论监督空间,建构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的新平衡。文章首先陈述从三权分立到“第四权力”政治思潮的演革,分析美国历届总统使用大众传媒、应对舆论监督的经验教训。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立场和当前的主要政策.指出并分析当前影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并对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科学管理提出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网络舆论场,其传递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理念,赋予每个人以话语权。大V作为"意见气候"的影响者和制造者,影响着舆论的形成。但是,大V如果不能适当地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就可能从舆论领袖转变为舆论寡头,从舆论的代言人转变为舆论的操控者和垄断者。从微博传播特征和运营商加V认证制度、涉及大V的灰色利益链以及粉丝将思考行为让渡给大V等三个方面,探讨垄断话语权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