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塞腰鼓》与《观舞记》都是以散文形式描绘舞蹈艺术的。安塞腰鼓与印度舞蹈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前者是陕北的地方民族艺术,后者是印度古老的民族艺术,同样具有民族风情。两篇文章共同以精美的语言将舞台艺术转化为相对抽象的语言艺术,表现出非凡的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关系质的角度切入阅读,通过归纳、梳理和研磨,上升至技巧的层面揣度,很容易完成读写链接。以七年级第四单元为例,统摄选文主旨者皆一"趣"字。《社戏》是天真未凿的童年生活之趣;《安塞腰鼓》是壮怀激烈的人与自然的抗争之趣;《竹影》是摇曳生姿的美术探究之趣;《观舞记》是尽态极妍的舞蹈欣赏之趣;《口技》是奇异妙绝的才艺体验之趣。趣味只有在对比和开掘中凸显出来,只有在形成差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五篇文章,写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中外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所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是本单元学习  相似文献   

4.
[课文品读] 《安塞腰鼓》奇妙的抒情艺术 凡是读过《安塞腰鼓》的人,就一定能感受到文中激扬的情感。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叙“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作者奇妙的抒情艺术,值得我们体味、欣赏。  相似文献   

5.
《安塞腰鼓》通过描摹安塞腰鼓这种极具地域文化色彩,极具民族精神特征的艺术形式的演示情状,歌颂了农民的精神解放、开拓进取意识,张扬了不羁不绊、大歌大舞、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特质。课文淋漓的元气、蓬勃的想象、诗化的语言,给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8日,我在广州的第113中学执教了带有粗犷豪放的西北风情的《安塞腰鼓》课。这是一次以同题异构为主要形式的关于语文理想课堂的研讨活动。我与另一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安塞腰鼓》。  相似文献   

7.
王平 《考试周刊》2012,(2):30-31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于1957年的纪实散文《观舞记》,是一篇情感真挚的经典美文。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抒发主要表现为开篇时抒写浓情、观舞时描绘真境、结尾时感悟哲理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方面对《观舞记》的真情美进行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解读】《安塞腰鼓》是当代散文家刘成章的名作,充满力量之美。这篇文章发表于1986年,但作者的创作灵感早在1977年便埋下了。刘成章在《关于<安塞腰鼓>》一文中写道:“还是在出门上厕所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生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安塞腰鼓》是一篇典型的先有情、后有文的“为情造文”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课文新解】《安塞腰鼓》的层次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绘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  相似文献   

10.
【课文新解】《安塞腰鼓》的层次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绘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  相似文献   

11.
《安塞腰鼓》,文情并茂。作者取题“安塞腰鼓”,但他并没有把文章写成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像,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不屈的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种艺术审美和人格审美的交融,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捧读《安塞腰鼓》,我的身体也变得火热,我的心灵也被重重的捶击,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曾经八十年代的童年,曾经也有幸成为学校腰鼓队的一名队员,也曾经和那火红的腰鼓"人鼓合一".如今,当读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耳畔似乎又响起了"咚吧咚吧咚"的鼓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笔者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安塞腰鼓、美读课文,体会激情、探究写作意图、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展现了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五篇文章,写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中外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所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各类文化艺术的不同形式,更主要的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语文修养。  相似文献   

15.
《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学生只要通过朗读,就可以真正体昧到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生命力,领略安塞腰鼓的内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案例】《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前,我一直担心,因为对于我们这边江南地区的学生来说,文章中的安塞腰鼓、黄土高原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正>《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文章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感受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  相似文献   

20.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其中两相对应、相辅相成的表现技巧。一、虚与实如果实是指具体、客观,虚指抽象、主观,那么《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是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这是写鼓声,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