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课程与教学论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但对其整合很多都是一种学科视角的整合取向。由于学科视角整合的局限,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还处于两张皮的分离状态,而文化以其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实践性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提供了整合的逻辑。文化视角是学科视角的超越,将会有助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课程在本质上是生活的符号化表现;教学在本质上是符号的生活化过程。课程选择不当,就会偏离方向;教学不注重过程,就会形成“符号暴力”本文试着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试着阐述课程教学这一整合。  相似文献   

3.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既是概念内涵间固有的联系,也是教育理论乃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已有的整合研究试图从实践的视角整合课程论、教学论,但收效甚微。“教育工学”则有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以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接,为其整合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学(法)论”课程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教法"一直是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论"的主要教授内容。随着世界性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学科教学(法)论"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已严重落后于教学实践。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该学科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入手,使"学科教学论"课程走向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达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逻辑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人们对该课程的功能与定位的理解不同,导致了教材编写的结构上存在质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教学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寻找它发展的逻辑,从课程整体结构角度探讨它的功能和定位,最后确定了教材编写的知识逻辑结构和师范生教学行为训练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小勇 《教育研究》2005,26(11):59-65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形势下,教育走向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向学校教育的渗透,促成了教育的再一次革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表明新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新时代的教学,也应是一种基于信息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迫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而做为教学手段施行的教师,为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必  相似文献   

9.
从整合课程资源的目的出发,对《化学教学论》等三门高师化学专业必修课进行重新组织,成为化学教学论整合课程.既突出了化学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特点,又能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化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化学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符合中学化学教育实习的要托  相似文献   

10.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论教材反思我国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学科领域的教材代表这个领域的专业成就,也反映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程论领域有代表性的五本教材的分析,发现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研究缺乏基本规范,已有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关注不足。以后应该立足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加强课程论本土化建设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获得初步发展,开始着手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语文教学法改革和教学实验改革方面的硕果尤为丰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21世纪之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从众多相似学科角度分析阐释语文教育的问题,融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该学科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等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13.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明 《天中学刊》2003,18(4):107-110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是否应该基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还是仿西方基于其个体本位的教育理论体系,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关系到实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转变,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是否符合我国社会本位论的文化环境需求。批判学习西方体育教育理论是中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必需,但对其简单复制和运用则是非理性的,其理论移植到我国体育教育的实践,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我国基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及其它社会体系必然冲突,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5.
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学科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衔接与联系。就学科目的而言,既要奠定扎实的从教基础,又要培植发展潜能;就学科内容而言,它应以主干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学术活动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它应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评价而言,它应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专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