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千古之谜"的"低调"和"高调"消解 --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有关“千古之谜”的一些论点及其论证,仍然被一些论者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重申和发展。古哲早已发现,“自(我指)涉”可产生假句(或矛盾句),这就消解了“初始谎者”悖论(P)。沿着这思路,不难进而指出,“强化谎者”悖论“这语句假”(Q),要么缺值,要么是假。逻辑派自己向来肯定: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这应该包括由“自涉”产生的假句 P、Q),那么,要用含 P、Q 的论证来证明“矛盾句为真”和“判决日常(自然)语言准死刑”也不能成立。这意味着(从逻辑派的低调标准看),“强化谎者”悖论 Q 已遭消解。再者,“仅是矛盾”大别于“矛盾被证”。从辩证“鹰”派的观点,同时也是逻辑派高调标准的“开明”观点看,“矛盾被证”问题仍然存在! 只有我们指出 Q 犯“复合命题”或“矛盾定义”谬误,“千古之谜”才真正(更彻底地)遭消解!以上的分析可同样适用于“这语句不真”(R)的“超二值谎者”悖论。  相似文献   

2.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教学中的难点,它使许多师生感到困惑,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的渊源及探究原则;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存在范围及对立面特点: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目前为止,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但对于二者如何区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将在阐明两类矛盾的基础上讨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问题,并提出区分两类矛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在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虽然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但只要选取合适的视角,则并不难理解"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而逻辑悖论能够成为沟通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桥梁,一方面,逻辑悖论的本质是逻辑矛盾;另一方面,逻辑悖论能够体现辩证矛盾的精髓。此外,对逻辑悖论的解决又能够使人类知识得到进步。因而,逻辑悖论对于解决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教学疑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进一步说明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都是由于混淆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形成的.并指出.“刘文”对这一观点的各种批评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并对“刘文”否定悖论是逻辑矛盾的全部论据进行了系统的反驳。第三部分指出停论不是辩证矛盾.并指出“刘文”所以认为悖论是辩证矛盾,是由于它既把一切认识都有其客观的辩证法基础和一个辩证命题具体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矛盾相混淆,又把实际上是辩证命题(不是悖论)的所谓“量子悖论”、“伽利略悖论”和悖论相混淆。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严格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辩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2,证明了PC2的可靠性和完全性,简要地讨论了几个与PC2相关的系统--形式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1、形而上学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3、怀疑论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4,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以及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形而上学逻辑、怀疑论逻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自涉"还是"非自涉",只有它们产生假(或矛盾)句时才应被禁止;一个论题是否称为"悖论",要看它的"严肃性(牵动重大、举足轻重)"或"论争性(扑朔迷离、悬疑难决)"而定.这个广义"悖论"属下可有多个狭义.这样,我们首先抛开"自涉"、"悖论"而把"谎者"论题极度简化为"矛盾"论题并消解,最终表明了西方解悖雄师"尽墨"!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反义关系(反义词)一直众说纷纭。首先根据"反义关系所指向的是对象还是关系",将反义关系分为非关系反义词和关系反义词,原因在于所有反义词都是有逻辑基础的,那就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其次针对"反义关系体现的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将非关系反义词分为矛盾关系的非关系反义词和反对关系的非关系反义词,将关系反义词分为矛盾关系的关系反义词和反对关系的关系反义词。  相似文献   

9.
"真矛盾"概念是哲学界历来研究的主题。其核心问题是关于是"真矛盾"中"真"之内涵。而考察普利斯特的真矛盾,可以从真矛盾论的动机入手,比较"真矛盾"与"亚相容性",获得矛盾之"真"与其存在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塔尔斯基真理模式的语用转型,分析矛盾的"成真"条件,在对逻辑悖论定义的讨论之上,揭示矛盾如何为"真"。最终"悖论逻辑"这一普利斯特用来刻画"真矛盾"的形式装置,无法实现对"真矛盾"的精确刻画。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拿来主义》的逻辑纷争实际源于概念之争。“大宅子”应该以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视之?“拿来”“拿来主义”及当今的拿来主义三个概念有何区别?这些概念为何会引起如此这般的争讼不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两个概念,误以逻辑矛盾评判拿来主义中的诸辩证概念、辩证命题,才致引发教学解读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12.
在拉卡托斯的科学编史学思想中,虽然构成了编史学方法的进步问题转换,但却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逻辑矛盾。对此,可以作出实用主义和解释学辩护,并把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辩护纳入作为目的论的实用主义辩护之中,就足以有效消解这一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充分条件关系的形式化即充分条件式A→B以及塔尔斯基形式语句真的定义为基础,建立了命题逻辑充分条件推理系统Ps和NPs。它们有可靠性定理:Г,AB当且仅当ГA→B其中A→B是Г充分条件式。直观的反证法和归谬法不是充分条件推理。在NPs中它们被矛盾证法即矛盾吸收律A,A→A/A或AA→A/A所代替。NPs是容许逻辑矛盾的,但受矛盾吸收律的制约。充分条件式A→(A→B)是Ps的定理但不具重言式意义;数的次序理论可按NPs逻辑建立起来。x=y被定义为x<y且y<x。以此代替“同一关系”的循环式定义即莱布尼兹定律。逻辑矛盾是数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石。NPs逻辑还可以证实S.M.ULAM的猜想:“确实有些命题的不可判定性也可能是不可判定的。这会引起哲学上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4.
假句(包括矛盾句)存在于语言里是合法合理的."层级"论将存有"矛盾被证"的自然语言宣判"死刑",是把人(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犯规归罪于语言本身,而解悖方案回归自然语言实际是对塔斯基"层级"论宣判死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自然而然转移到了"语义悖论"上来.塔斯基对"谎者"悖论的解释,以"本语句"指称或界定"本语句假",犯了"矛盾定义"的谬误,而哥德尔的理论也因跟塔斯基理论的内在联系,也可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西方哲学史上“芝诺疑难”中的“飞矢不动”从逻辑的角度予以了分析。指出芝诺的论证有效,但犯了“混淆概念”与“虚假理由”的逻辑错误,使论题未得到证明。文章将逻辑融入哲学分析,辩证地肯定了芝诺论证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作文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达成立意深刻的目标:聚焦人性、揭示矛盾、提升境界。写作时要理性审视生活、辩证看待人性,既要看到人性阴暗的一面,更要观照人性趋向完美的一面。其次,要揭示人性的矛盾,透过层层社会生活表象剖析人性的本质矛盾。再次,要力求达到理性境界,同时努力追求超理性境界,构思选材时处理好"生活"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生活现象揭示文化内涵,用琐碎的生活细节阐释文化内涵;剖析材料既要有时代高度,又要有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17.
表述辩证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语言应该具有清晰的涵义和明确的指称。辩证的分析和综合集中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从事实出发分析和综合事物的矛盾。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统一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概念的辩证推演。这种推演体现了事物自身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与过程。将不同矛盾通过分析和综合并运用辩证推演联结起来的过程就是概念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普里斯特建立亚相容逻辑系统LP试图刻画悖论和辩证矛盾等"真矛盾"理论。"真矛盾"理论的存在是普里斯特建立亚相容逻辑系统的动因。该系统对于已发现悖论而尚未解决的理论系统给予了合理的刻画,但悖论中的矛盾和辩证法中的矛盾分别属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因此,用一个系统来刻画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矛盾是不准确的,该系统并不能恰当地刻画辩证法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其所容纳的“矛盾”被称为“真矛盾”。在弗协调逻辑看来,逻辑悖论就是一种“真矛盾”,是可以被弗协调逻辑系统所容纳的。在分析逻辑悖论语法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消解悖论的逻辑机制。弗协调逻辑作为一种解悖方案,实际上是隔离了悖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这种隔离意义上的悖论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相对于协调而区分出来的弗协调,也具有重要的逻辑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辩证分析了学校管理内部的矛盾性,据此提出:放弃"固守",走出"对立","沟通与改进"是处理学校内部矛盾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