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多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国音乐艺术中的现象,它以多变的面貌散见在各类音乐体裁中。本文对"一曲多用"现象进行了溯源及其广泛存在性的探讨。首先,从"模仿"与"传播"的角度阐述"一曲多用"的源头,以"思想"和"制度"为切入点谈其影响。然后,在"曲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衍生分析"一曲多用"现象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了该现象在不同音乐体裁、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间的广泛存在。以此得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为正确认识、解读中国音乐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姜白石词乐中的“犯曲”说,涉及制曲、宫调、辞乐关系以及文献考辨等诸多问题.《凄凉犯》词序中引“唐人乐书”的记载,是指“移官”转调,与宋人主张“同主音转调”应区分开来.因存在“仙吕犯双调”与“道调犯双调”以及确定“主调”等问题,与“犯曲”相对应的文辞格式存在多种可能.而周邦彦《瑞龙吟》、柳永《小镇西》以文辞标志出的辞、乐对应,是以文辞充当乐谱所呈现出的一种可能关系.与“犯曲”相关的“转调”有两种:一为同“音”转调,由乐器孔位来决定的“移宫”,与“唐人乐书”所载“犯曲”说相合;一为同“均”转调,可以通解《花庵词选》中《凄凉犯》标注为“仙吕犯商调”并非文字讹谬.  相似文献   

3.
青海“少数民族普通话”的特殊言语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普通话"(即母语向汉语普通话过渡的中介语)是青海民族地区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汉语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言语现象,也是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普通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但目前对"少数民族普通话"的语音偏误、"石化"现象、交际策略以及话语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要想使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同样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本丈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的认知手段及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现象进行了语义认知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结构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或辐射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林夕是著名的词作家,香港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其歌词创作一直具有独特的风格,2003年之后,林夕的创作思想有所改变,"一曲多词"的创作方法和国粤双语呼应的歌词结构对其表达自我情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言语天性”,然而,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的这种天性面临着被遮蔽、被扭曲的局面.学生习作中假话连篇、成人腔调、盲目模仿、语言华丽、喜好网语等现象屡有出现,针对这些“乱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高扬“求诚”旗帜,回归“童话”世界,摒弃“法则”意识,注重“广积”薄发,慎用“入侵”语言.  相似文献   

7.
雅库宾斯基是俄罗斯对话理论的开创者,他的对话理论研究比现在活跃在西方语言学界的会话分析早了近50年,遗憾的是他的理论始终未能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对他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将有助于揭示他对俄罗斯对话理论乃至西方会话分析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校园隐语是在青少年内部使用的具有隐秘性的社会语言的变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符号,它直接反映出的是社会民俗文化的状态以及青少年群体的隐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作为社会语言的创造与提炼,校园隐语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传媒等的共同关注与引导下,才能将一个正向的、积极的、生动的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传承下去,融入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关于离合词的性质判定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可以为离合词性质的认定寻找一个新视角。通过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发现离合词的性质这样来认识更加合理:“离合词”“合”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是词;而“离”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两个词,即短语。  相似文献   

10.
论述"指桑骂槐"不仅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自有其成立的特殊语用条件,也必然呈现出独特的语用魅力;它不但积极参与话语与文本层面的修辞建构,而且还能参与人的精神层面的修辞构拟。  相似文献   

11.
编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其系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社团的形成、交际场景的选择,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辞格的定义及其建立辞格的原则,我们发现很多辞格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交叉重合现象较为突出,不便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辞格建立的系统性,本文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着重从"婉曲"、"折绕"的定义、辞格建立的标准及辞格建立的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婉曲"与"折绕"的分合问题,根据"大同小异归并,大异小同分立"的原则,我们认为"婉曲"、"折绕"所包含的修辞现象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应归并在"婉曲"这一辞格中,并根据内部的具体情况将"婉曲"分为"婉言"、"曲语"、"折辞"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诵读的过程有“四步曲”:初读——咬文嚼字;再读——庖丁解牛;熟读——进入情境;背诵——回忆再现。四步曲是由高到低,由慢到快,由点到面,由语言到篇章结构的阅读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试题中有三个文言句的翻译,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句中的句式特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的掌握情况。而文言句式中被动句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一种特殊的文言被动句,学生若没掌握其规律特点,就很难准确翻译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何海英 《文教资料》2011,(17):22-23
招呼语是人们实施打招呼这一交际行为时所运用的语言。"饭吃了吗?"在汉民族中已经成为特定的招呼语。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本文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饭吃了吗?"这一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改十余年,语文微课程的开发、实施及推广逐渐成为语文课程发展中的一种“热”现象,有的目前已产生广泛影响。“微”是语文微课程的显性特点,“语文课程”是语文微课程的本质属性,“微”而有“序”是语文微课程的实施特质,“微”而立“人”是语文微课程的评价指向,从其特点及实施情况来看,语文微课程确实具有丰富的人的、语言的和课程的价值。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回答了诸多语文课程中长期讨论的问题,为语文课程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作者的在场与出场,自我意向的强化与自由,主观言语的进入与流溢,已日益构成当代小说艺术中一个鲜亮灿然的景观。这是一个带有革命性的表征。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小说型态中。作家是作品的“隐形伴侣”,你是很难看见作家本人的身影的。如有意无意地“显形”,则被判为一种僭妄与越规。福楼拜在给尚比特女士的信中说:艺术家应该象上帝一样销声匿迹,而不能让人感觉到他。恩格斯也坚定地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而不应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这都是说作家不要在作品中“现身显影”地说“纯我”的话,这当然是艺术创造的一种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再者,艺术的品性天然地是要无拘无  相似文献   

19.
孔元元 《考试周刊》2012,(30):27-28
转喻和隐喻都是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cake(蛋糕)”为语料,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呈现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总结出一套初中数学总复习"五步曲",即"撒网式工程"、"分类工程"、"包装工程"、"开放工程"、"撒手工程",通过这"五步曲"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