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巴赫在18世纪较为有名的器乐小品《离别随想曲》做了初步探索,并试图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解读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主义,了解巴赫对随想曲这一体裁的贡献和对早期标题音乐起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赫的《二部创意曲集》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通过对二部创意曲弹奏方法的探讨,有利于掌握复调作品的弹奏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王楠  徐敦广 《江汉学术》2022,(5):120-128
“演唱范式”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指音乐创作与演出实践中以“歌声”为视域形成的艺术作品模式,源于艺术家共同体对“歌声”的文化共识。中国歌剧的“咏唱范式”融合了中西方歌剧文化,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其戏剧性因素是范式建构的基础。经历了探索与低潮,“咏唱范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得到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建构。《原野》中“咏唱”在声部间营造出强烈悲剧氛围,凸显了人物唱腔的“表情性音调”;《骆驼祥子》中“咏唱”展现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凸显了演唱叙事的“间离效果”;《兰花花》中“咏唱”赋予民歌元素强大的戏剧张力,凸显了冲突运行中的“人声交响化”。“咏唱”具有对情与理、爱与恨、生与死等复杂哲学命题深度挖掘的能力,形成范式的典型性,成为中国歌剧“演唱范式”的主导,在文化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名作《阿拉伯风格曲Ⅰ》其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 ,是将人物、花鸟交织在一起 ,代表了阿拉伯式的建筑装饰风格 ,音乐表情术语及速度标记以及演奏技巧与方法都应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掌握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我国古代有关的文化常识,是用意识流理论来剖析《西洲曲》的女主人公感情活动及其变化的前提;诗作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以女子四季相思、昼夜相思的“意识流”的“红线”贯穿起经过精选的、能代表“意识之流”各阶段、层次的片断的“珍珠”;诗作结构的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晓强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144+152-144,152
本文对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三大流派进行比较,阐述了传统河南、山东、浙江三大流派的特点及其流派《高山流水》艺术特征。通过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特点及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深刻的延伸了其内在的地方筝曲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是新时期较早成功运用复调的小说之一。"好的伟大的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复调式的叙述,不对各种思想做出自己的评判,作家的观点要藏起来,谁对谁错,让读者去判断考量。"[1]  相似文献   

9.
明末毛晋所辑《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极为著名的传奇选本,自其问世以来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随着民国时期及解放以后质量较高、校订严整的几个版本的相继出现,学界对《六十种曲》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近年来研究者及研究成果更大为增加。笔者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六十种曲》的研究情况,谨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索尔.贝娄发表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赫索格》,从小说所描述的现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当时的犹太知识分子在动乱的60年代的精神生活出发,论述了《赫索格》所体现的犹太意识。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是王安忆最富灵性、最具才情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十分自由活泼的形式,创造了一种都市的民间文化形态.这种形态的典型特征就是它的传奇性、亲和性、私人性.写活了一个王琦瑶,也写活了大上海.王琦瑶是这个大都市的精魂.  相似文献   

12.
《生死场》诞生于多重语境之中。小说的前两节《麦场》《菜圃》创作于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殖民语境为作品定下了民族解放的主基调。而小说创作于青岛的部分则更体现出萧红个人的精神表达,它与主基调构成一种张力,形成了多声部的叙事声音,从《生死场》的复调式叙事中可以探析其复杂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阿妹出嫁》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同时又掺杂着时代气息的新民歌,是新时期优秀民族声乐曲的典型代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到演唱方面的表现来对其进行分析,从多种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对土家族民歌根源的探索,寻找同本曲相同又相异的地方。从剖析外部结构到细节展现,最后探求情感的升华,可以使歌曲的脉络变得更清晰,能让歌唱者从感性认识提高到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以肖邦夜曲织体为研究对象,从纵横两方面深入分析、追溯早期织体产生的形式。看肖邦在作品中对音乐形象的把握,以及他是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织体塑造各种不同的、鲜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杭之 《美育学刊》2015,(6):I0009-I0009
艺术的历史之中从来都不缺乏惊世骇俗的艺术家。当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罗斯科被西蒙沙马挑选出来,悬挂在艺术家“自我戏剧化”的链条上,并以一种戏剧化的修辞呈现之时,观看和阅读着的人们仍然不由自主地为之心神摇荡。据本书的作者西蒙沙马介绍,BBC第二频道与艺术史家合作,试图探索艺术节目“如何才能呈现出一种‘创造性躁动’的戏剧性效果”,在《艺术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大获成功之后,便有了这部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雨果小说<九三年>与话剧剧本<九三年>并置,通过平行线索之间的双向比照,抽取几个有价值的比较点:戏剧性、戏剧节奏、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直接引入文本肌质与细读分析的佐证,探询话剧<九三年>移植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7.
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艺术样式关系密切,而且从叙事艺术上来讲,二者也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明末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也具有戏剧性的审美特性。以《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为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戏剧化场景的展开呈现出了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激活故事的内在原因;就该篇作品而言,还蕴含着悲剧性的戏剧美。  相似文献   

18.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把戏曲当作叙事文体进行实践的剧作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戏曲的谋篇布局、情节设置、结尾等叙事技巧,其叙事实践的最大成果便是扬名后世的《笠翁十种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雨果小说《九三年》与话剧剧本《九三年》并置,通过平行线索之间的双向比照,抽取几个有价值的比较点:戏剧性、戏剧节奏、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直接引入文本肌质与细读分析的佐证,探询话剧《九三年》移植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结构上的复调,在文体风格上是叙述与议论的交织。在体裁归属和笔法上是小说与杂文的相遇。其审美意味上的复调呈现为崇高与滑稽的交织。鲁迅作品的整体,在审美形态上显示了多样性与互补性,这有力地说明了鲁迅创作心理诸要素的发达及其整体功能的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