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伯爵的土坟     
“按人民的方式生活。”托尔斯泰说。就是这个大贵族出身的人,这个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罗斯革命的镜子”的大文豪,他的墓称不上墓,而是一堆土。  相似文献   

2.
《课外阅读》2009,(22):60-60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  相似文献   

3.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5.
一些著名作家在动笔之前做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之前,他给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分门别类地制定了一个履历表:“财产的、社会的、爱情的、理想的、智力的、家庭的。”比如他给老罗斯托夫伯爵的“履历表”是这样的:“拥有大宗财产,但家道中落,不善理财,独出心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表达了其不同于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任何人的意志转移,因此,英雄无关历史进程;无数个人的合力与历史规律构成同步,因此,可以认为,历史是每个人参与的进程;同时,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成长。这一理念在小说主人公彼埃尔、娜塔莎由混沌走向澄明的过程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手法,以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受过程,恢复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以《霍斯托密尔》《战争与和平》为例,改变叙述视角、运用对照手法、着眼于固定细节的渲染,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托尔斯泰的“陌生化”叙事方式疏离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刷新期待视野,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谭新阳 《高中生》2011,(10):1-1
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这话不假。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年便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是他写作素材的不竭之源,这使他的创作受益终身,成就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一卡列尼娜》《复活》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也成就了他“天才艺术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余全利 《现代语文》2006,(9):111-112
高尔基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的确,“作文难,难开头”困扰着许许多多学生。其实,即使是名家也决不是落笔成章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前后写了10个开头,经过好几天才确定下来;写《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则经过了15次的反复修改。开头之难,由此可见一斑。高中阶段,议论文是学生写作训练的重点。议论文开头之难也同样成了高中学生面临的困惑。现在许多高中生一遇到写作,心里就发怵。有的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抓耳挠腮,还是半天下不…  相似文献   

10.
[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6):8-9
《战争与和平》由四卷和尾声组成。从1805年彼得堡宫廷女官涉来尔的晚会写起,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秘密酝酿为止。中间描写了奥斯特里兹战役、沙皇亚历山大同拿破仑的会见,1812年法军入侵、保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法军溃败等历史事件。全书以1812年战争为中心,以别素号夫、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和库拉根四大贵族家庭成员的活动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广阔图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为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令世人瞩目的文学巨匠,《复活》是他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心灵辨证法”为后人称道,并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大师以如椽的巨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的腐朽,控诉官吏们无耻而残暴的行径以及法律的反动本质,向世人昭示出19世纪末期俄国人民头上厚重无比的阴霾。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在路边漫无目的地找着树叶,可总找不到一片称心如意的。无意间,我发现几朵紫色的小菊花,隐隐约约藏在草丛间,要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它们。花儿是那么美丽,像害羞的姑娘,躲在碧绿的草丛间,仿佛在跟我们捉迷藏。从来都是绿叶衬托花儿,而它却躲在绿叶中不肯露面。这使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枯叶蝴蝶》。枯叶蝶本来很漂亮,却喜欢隐藏自己的美丽,伪装成一张枯叶,无声无息地停在角落。它原以为这样能逃出被捕的命运,恰恰相反,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才会引起另一种生物———人类的好奇,从而更想捕捉它们。于是它们濒临灭绝,而不能像普通的蝴…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密切关系,绝非仅限于他在晚年对中国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与借鉴,而是和他一生的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相联系的。在托尔斯泰尚未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时期,就在俄国传统的东方思想基础上,逐步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识。《战争与和平》中为反对西方“科学”、“进步”观念而在整个史诗运作中体现的类似中国天道思想,以及人物对“天道”的体悟,就是他走近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在托尔斯泰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命中,深刻地反映着他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晚年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成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千百万农民绝望和反抗的表现者”。他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人类爱”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体系也随之发展到了顶峰。《复活》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重要作品,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2007,(11):8-9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总结,它集中地表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他的力量和弱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和平》一共描写了559个人物。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历史人物,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俄军统帅库图佐夫,著名将军巴格拉齐昂,政治家斯比兰斯基,莫斯科总督劳斯托普钦,法国皇帝拿破仑,他的著名元帅缪拉等等。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本文通过主要人物安德烈和彼埃尔来反映作家托尔斯泰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战争与和平》。教学中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10月6日 晴 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出了不朽名曲《命运交响曲》,他,就是孤独而寂寞的贝多芬;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凝成了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他,就是命运多舛的列夫托尔斯泰;置身于薄情寡义,  相似文献   

2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为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令世人瞩目的文学巨匠,《复活》是他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心灵辩证法”为后人称道,并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大师以如椽的巨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的腐朽,控诉官吏们无耻而残暴的行径以及法律的反动本质,向世人昭示出19世纪末期俄国人民头上厚重无比的阴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