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就词语本身意义而言,虚词确实不如实词来得"实在",但若放到具体语境中,一个用得巧妙的虚词,其意蕴之丰富,恐怕也要令再出色的实词逊色三分.如"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用,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副词,赋予句子某种特殊的语气,同时表达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感情.我们不妨借助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古人是如何巧用"其"这个虚词的.  相似文献   

2.
陈颖 《现代语文》2007,(5):17-19
现代汉语中的"的"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的用法比较复杂,分布也很广泛,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检索"的",发现竟然有1889595例,可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了。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献中,"准"是个极常用的虚词.它可用作动词,表示思考、考虑;又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和"唯""维"还构成通假关系.有一种用在两名词之间,这种用法较为特殊,在此我们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虚词,而外国留学生在使用这个虚词时,出错率较高,原因在于以往对这个虚词的解释比较笼统。本文在考察“为了”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为了”表目的和原因两种意义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虚词。本文探讨了虚词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关于“所”字的代词用法:“所”字是一个泛指性的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行为的对象或与行为有关的原因方式处所等。  相似文献   

6.
"的"字在鲁迅先生笔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其中有些用法是现代汉语很少见到的.如: ①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7.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复合虚词(即双音节虚词)是由古代汉语中连用的两个虚词逐渐凝固而成。但今天的复合虚词并不等同于古代的连用虚词。本论以“于是”“以为”“可以”等为例详细论述了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用虚词用法、意义及其与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虚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10.
宋元明清时期"~价"结构中"价"的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元明清时期的部分文学作品中带“~价”结构的文例的考察,分析了"价"字在宋元明清时期作为虚词的几种主要语法功能和用法.  相似文献   

11.
"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胡须,但这个意义在先秦已经不常用了.作为虚词的"而"是假借字,用法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助词.  相似文献   

12.
刘蕾 《现代语文》2007,(7):110-111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支"和"枝" "支"小篆的写法是手上拿着竹枝,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可见"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去掉竹枝,竹去枝后便是竹竿,可用来作支撑物,是个动词."枝"则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枝"指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条,是在"支"的基础上加意符"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东西"是个日常用语,其中"东"读阴平声,"西"读轻声,有两个意义: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欢的感情色彩)。人们常说的"买东西",骂人时讲的"老东西",称赞小孩时的"小东西"就属上述两义。那么,"东西"一词使用了修辞吗?  相似文献   

14.
李向梅 《现代语文》2006,(10):60-61
"相"作实词,其词性易辨,也较易理解,文章在此不作论述."相"同时又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先贤对"相"字的论述已经很多,但对其词性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看法.我们对<三国志裴注>(以下简称<裴注>)中的虚词"相"作了穷尽性的调查,希望能够归纳出指代性副词"相"在此期的用法,并就自己能力所及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5.
聂志军 《现代语文》2006,(10):93-94
"之"字是古文中一个常见的虚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它的词性的划分、语法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在不同时期结论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之"字的教学严重滞后于"之"字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娟  路伟 《现代语文》2007,(7):74-75
一、引言 蒙自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东部,距昆明三百多公里,是滇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蒙自设县于元代,到了明代中叶,汉族人已在蒙自占有优势.蒙自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其中的虚词"阿"有两个调[A44]、[A41].  相似文献   

17.
陈平 《现代语文》2006,(1):73-74
在文言文中,"自"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但人们往往只视它为一个代词,却不知道它其实身兼实词和虚词二职,并随着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和用法,实在值得细细地思量一番.  相似文献   

18.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虚词的义项分合在学界一直存在分歧。研究虚词时,研究者常把句义归为虚词的意义,造成虚词超负。通过语用预设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还",发现"还"字句都存在一定的预设,具体预设内容一般由语境决定,且整句话表达了与预设相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前人所总结出来的"还"的义项进行再考察,可以发现:那些所谓"还"的义项不过是由具体句式或句义造成的,并非"还"的固有意义,"还"仅用来表达"反预设"之义。这解决了"还"的义项分合问题,从而为超负的"还"减负。  相似文献   

20.
刘红 《现代语文》2007,(5):44-45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格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和"为"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兼类词。各家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以及古汉语虚词字典、词典对"以为""以……为……"有不同解释和不同层面的分类。本文就"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做一浅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