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教育杂志》是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专业刊物。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2月15日,该刊在上海由时任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的陆费逵创刊,每月出一期,每年为一卷。1932年曾经因故停刊,1934年9月复刊。抗日战争开始后,《教育杂志》从1938年起在香港编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第二次停  相似文献   

3.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立女子最高学府,本文拟个案研究,探讨其发展概况,办学模式,学生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使我们一窥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概貌。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历来是一个关切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鉴于国家经济疲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等情势,以及西方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输入,学界纷纷就如何实现“民富国强”的诉求展开讨论,而人口问题亦是其中的热题之一。《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即刊登人口研究文章,且在人口理论、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调控、人口统计等方面成效尤著,这些文章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分析,既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又有相同主张的反复呼吁,然救国则是学者们的自觉目标追求和共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之后,乡村教育思想兴起,乡村师范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母机"发展起来。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积极发展乡村师范教育,经历了初创探索、改革发展和衰落三个时期。对江苏省的乡村师范教育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取得成效的一面,也应看到这种成效是小范围和局部的,其社会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并没有达到改造整个乡村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2008年《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所刊文章可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高产作者都是高等教育界的领军人物,高产单位均是“985”或“211”重点大学;研究性质大多属于个体研究;研究形式大多是思辨研究;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研究方法略显单一。由此看来,高等教育研究应实现主体多元化,提高个体研究的水准,强化合作研究和集体研究,提高思辨研究水平,注重实地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杜威、孟禄、克伯屈、麦柯尔等一批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受邀访华。他们来华后,在中国高等教育界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把北高师和南高师作为教育学术活动的主要阵地,促进新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传播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动了高等教育界的学术思想交流,同时也促进教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术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术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曹关群 《安顺学院学报》2018,(1):106-110,115
"九 · 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政府和军队在普通学校直接开展国防教育的同时,以 《中华教育界》 等为代表的教育期刊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了学校国防教育.《中华教育界》 开展的国防教育实践,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抗战准备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出现乡村学龄儿童进入小学校就学的占比较低,师生人数普遍过少,常有学生缺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乡村小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私塾反获乡民优选.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分别作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代表,交织与博弈于乡村地区,反映出这一时期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农村文化匮乏,主要表现为文盲比率高和陋习盛行。时人主要从农民的贫困和新式教育的不良来分析农村文化匮乏的原因。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归农运动和移风易俗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国时期,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先有健全之儿童,而后才有健全之国民、健全之国家.救亡图存,需从培养健全的儿童入手.传统社会遗留下的儿童教育偏重德育、智育,无法应对国家、民族危机的挑战.而热心从事儿童事业的宗教团体,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坚持以“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塑造健全儿童并作出了许多努力.对此,创刊于20世纪初的《大公报》有着较为详细的报道和评论.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致力于为儿童谋幸福的实践,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更多人对儿童事业的关注.该会举办的儿童事业不仅在当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且其塑造健全儿童的理念与实践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4.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自创办起就关注和研究儿童,不仅培养了大批儿童福利人才,为学校周边儿童提供了具体服务,而且通过社会服务实践和创新性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研究,提出了"儿童身心发展是天赋权利""儿童问题的本质是儿童社会问题""改善儿童环境推动儿童福利"等观点。这些对近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儿童本位意识的建构和儿童教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当前解决儿童问题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大学创新能力的提高,英国政府鼓励大学争取第三类经费,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EIF)是第三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的经费来源。本文将解析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EIF)的运作过程,论述该基金的发展和影响,探讨英国大学创新过程中经费资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是吴俊升最主要的学术旨趣,《教育哲学大纲》则是他最重要的教育哲学著述。透过吴俊升的学术生涯,以《教育哲学大纲》为中心,可以看到,正是通过开拓教育哲学的新体系、推进杜威教育学说的发展、寻求适合中国的教育哲学,吴俊升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和"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领域;理论思辨法是作者们尤为青睐的研究方法;专职研究人员的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作者的比例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研究规范不断增强,研究视野愈益宽阔,中国特色日益彰显。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还将有更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将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较为自由包容的转学转系制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清华大学为例,民国时期的清华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斐然,严谨规范而又灵活合理的转学转系制度功不可没,量化分析表明,相当比例的清华学生受益于转学转系制度。转学转系制度的良性运转一方面得益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当时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生源不足等现实因素。深入探究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转学转系制度,对我国当前的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侠 《天中学刊》2014,(5):99-102
近代以来,回教的核心教义不举,不但忽视了对外界的宣传,而且教民本身的义学修持水平也很低下,这就大大限制了回教的发展以及回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此外,回教内部派别分立且相互攻讦、非难,使回教的处境雪上加霜。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回教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