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汉语“V te MQ”这一口语格式具有多方面的语法语用特点,并可由此推出“他(te)”此前很少被人提及的语法意义,即“他(te)”是一个助词,具有语气、结构及时态助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之一。“是……的”是“是”字句谓语部分的常见格式。当“的”位于句末时,或作结构助词,或作语气助词。在语法学习中,有不少学习者因为未能把握“是”字句句末“的”的不同词性,而不能正确分析“是”字句结构成分。文章分析归纳了“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并总结了一些分析方法,供语法学习者析句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NVP不?”格式的分析确立“VP”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具体条件。并对格式中“不”的性质作以初步探讨,明确“不”的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比”字句格式“N1比N2W”是由比动句格式“比N1于N2”演变而来的,在该格式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四个变化:(1)“比”字句在比动句的基础上增加了W部分;(2)“比”字的意义逐渐虚化;(3)N1由位于“比”之后提到了句首;(4)早期“比”字句中的“之”、“于”后来逐渐脱落了。文章分析了“比”字句结构变化和“比”字语义虚化的动因,从而探讨与之相关的语法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在《全相平话五种》中用字频率较高,兼有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功能,构成的语法格式也多样。本文主要讨论助词“得”的语法意义和格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汉语中新兴的一种表达完成体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只在汉语方言局部“有+V”与“V+了”的关系。文章以先贤的已有成果为起点,结合最新的语言事实讨论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新格式“有+V”和已有的“V+了”格式的消长关系,并指出可能存在的新格式逐渐语法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法研究的突破口———歧义 ,吕叔湘先生曾在《歧义类例》一文中说“歧义的产生或者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成几种结构 ,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之中有一多义成分”。这一多义成分的范围较广 ,既包括口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又包括书面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书面语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中有些是由于词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本文讨论的就是由这种读音不同、词类不同、词形相同的“还 (huan)”和“还(hai)”所造成的歧义格式 (下文讨论中 ,分别将还huan和还hai简称为还 1和还 2 ) ,并就“还 V”格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0.
“A儿去咧”是唐山方言中的一种特殊格式,这一格式表示形容词代表的性质程度很深。其中A为性质形容词,受到语义、语法、语用的制约,儿化的作用相关于动态助词,而“了1”、“去”是唐山方言中的一个特殊唯补程度副词,“咧”相当于语气词“了2”。  相似文献   

11.
表层结构相似的“来”类隐现句在深层结构上并不完全一致。使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分化出三种不同的“来”类隐现句,并从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的角度揭示三种“来”类隐现句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可对三种“来”类隐现句下位形式的产生原因从认知功能语法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V个X”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整体,内部有结构关系,外部有语法功能。论文通过对“V个X”结构中X、V的形类的全面考察,分析了结构中“个”的语法功能及“V个X”结构的内部关系、语法性质和语用功能,以求弄清该结构在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关注方言语法对普通话语法的影响,为人们更好地研究当代汉语语法的变异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对方言比较式"形+过+宾"进入当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考察,认为这一格式还处在引入共同语的初级阶段;其次,对这一构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这一格式引入普通话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17.
模糊"it"刍议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与“小三角”理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三平面”和“小三角”理论的研究指向、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但是“三平面”和“小三角”都会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从而使汉语语法事实的描写和解释更加详尽、准确。  相似文献   

19.
“淡化语法”论提出要淡化甚至取消语法教学,这种观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及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语法素养的下降,其危害极大。因此“语法教学”不能“淡化”,其理由有四:一是语法学习对语言获得有着积极作用;二是语法学习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语法学习有助于学习外语和古代汉语;四是语法学习能切实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学习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一个新支点。  相似文献   

20.
运用认知语法和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没有”型比较句的比较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指出什么样的句法成分能够充当比较结果是由该句式“不及”、“达不到”这一基本语义决定的,重点分析了状态形容词充当比较结果的原因和“那么”的用法,接着分析了比较结果的语义模糊性和语义类型,最后分析了整个“没有”句的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