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我们常常要对人物进行一番心理描写。那么,怎样才能让心理描写真实自然而又震撼人心呢?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人教版五年制第十册第九课)为我们展示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写好人物的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2.
《穷人》(五年制语文十册6课、六年制十二册8课)颇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而善良的渔家妇女形象。文章始终以桑娜的贫困为“圆心”,以描写她的心理活动为主线,通过凝重的气氛、曲折的情节、质朴的语言,使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面,读来真切感人,催人沮下.一、凝重的气氛《穷人》中的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犹如冰冷的“寒气”,透人胸背,与桑娜外在的“静”有机相融,对表现桑娜内心的“动”起到了相应的反衬作用。  相似文献   

3.
把握重点讲究方法——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备课提要□山西特级教师张月仙这一组的课文包括两篇讲读课文《穷人》和《粜米》,一篇阅读课文《难忘的一课》,还有独立阅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从思想内容上看,《穷人》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沙皇时代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不论是在课程改革前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2册第4课),还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5册第2课),都选用了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一篇杰出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课文。  相似文献   

5.
<正>一、尝试迁移学习,初识人物形象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篇小说《穷人》。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生: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师:通过前一篇课文《桥》的学习,你知道小说有哪三大要素?生:环境、情节、人物。师: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四个部分?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相似文献   

6.
引语《项链》是人教版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1956年,《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列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1959年,人民教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和人教社出版的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第一次收录本文。可1961年就删掉了。几经反复,“文化大革命”后,《项链》被再次收录,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课,成为经典篇目并一直选用至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相似文献   

7.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五年制10册第9课《穷人》一文,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品质,写好文章的典范。现仅以课文第三部分为例,试作赏析。  相似文献   

9.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党员登记表》,是峻青同志一九五四年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它的主题内涵、社会效能、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都是通过鲜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因此,只有抓好人物形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逯玉珍 《广西教育》2012,(25):57-58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叙述桑娜和丈夫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穷人的善良之心。教学这一课,关键是使学生读懂“穷人”的心,走进桑娜和丈夫充满同情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穷人》一课用来描述人物感情,与他们境遇的词句确实恰如其分。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要紧扣训练重点,可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5册《小摄影家》一课,描写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高尔基。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各国人民崇敬的艺术家。然而,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语文第十册6课《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作家深谙“语忌直,意忌浅、味忌短”的行文训条,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淳朴和克己待人的劳动妇女桑娜的感人形象。这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沙俄时代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之间相互关心高于考虑个人生活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在课程改革前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2册第4课),还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中(第5册第2课),都选用了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一篇杰出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课文。该篇小说的中文译本原载汝龙译的《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人高中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  相似文献   

15.
《穷人》这部短篇小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以桑娜、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穷人的贫困和悲惨,是许多个穷人的缩影,他们卑微,是俄罗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那座"金字塔"最底层的人。作家通过对主人公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把真实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演绎成一种人穷而精神富有的人生和生命的大境界。"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  相似文献   

16.
《穷人》是五年制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清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事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 一、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  相似文献   

17.
卢红林 《现代语文》2010,(2):99-100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人物形象,进而明确小说主旨,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8.
“澎”字读音辨山东徐有修周益平在《“澎”字读音小议》一文(见《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期)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册《穷人》一课中“汹涌澎湃”的“澎”字,课本注为peng是错误的,应该读作peng。此说不当。198...  相似文献   

19.
(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四册第13单元第50课。)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Mother Teresa”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特丽萨嬷嬷一生从南斯拉夫到印度,创立仁爱传教会,参与救助穷人的工作,献身慈善事业的事迹。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课教学中,有些观察项目需要长期 进行,如第一册第十三课《怎样测定太阳高 度》,观察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二册第一 课《我们来给大自然记日记》(分别在第二册第 十二课、第十八课,第三册第一课,寒假作业中 出现。第五册第十四课《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要用到观察记录)。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如何 指导学生进行长期地观察、记录呢?现以第四 册第一课第5作业题和第五册第一课第3作 业题(要求学生观察月亮在农历一个月中位置 和形状变化并进行记录)为例,谈谈我的一些 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