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台州中学、临海市回浦中学高一到高三312名学生进行调查及座谈,归纳出造成学生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能力差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不会问、不敢问、没机会问、不习惯问。  相似文献   

2.
陈学运 《化学教与学》2014,(4):46-48,57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淡化。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指导质疑、留出机会、适时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让学生会“答”更会“问”。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都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看到这样两种现象:现象之一——满堂问。其表现是学生在课堂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出了许多问  相似文献   

4.
带着遗憾离世的钱学森老人六问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遗言使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再次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国人关注的重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打造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看到课堂中出现“沉默”的现象,特别是在讨论交流式教法的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样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担心。《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班主任》2020,(3):24-25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通过“两问”渗透倾听方法,对学生进行倾听能力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取得了较好效果。1,愿意倾听吗?许多时候,学生即使身在课堂,却没有倾听的愿望和意识。主要表现在:眼睛无神,全身松散;动作不停,难以静心;随便插嘴,目中无人……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听进老师的讲课呢?有效倾听必须从内心深处愿意倾听开始。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过对142名学生(128份有效)和全校数学老师的问卷调查,从中了解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了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我们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分为有疑敢问、畅所欲“问”、善疑善问、乐问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应策略。以“让学生享受‘问’的权利”为关注点,使学生问出兴趣、问出深度、问出水平、问出创意,引学生渐入问之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徐忠 《班主任》2010,(3):18-19
“快乐问吧”的诞生 学生们步入青春期,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变得不爱提问了,学习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围绕“为什么不愿意提问”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怕自己提的问题太幼稚,同学笑话;有的怕自己提出问题遭到拒绝,使自己难堪;还有的不好意思问,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提问意识培养的缘由及策略。结合高中数学学习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营造平等对话的提问氛围,鼓励其“敢问”;创设多方适宜的提问情境,策动其“想问”;增加多样交流的提问途径,促成其“要问”;指导改进学生的提问方法,引导其“善问”。提问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13.
蒋秀云 《成才之路》2013,(28):15-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出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确定“四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能”,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该如何培养“问题学生”呢?这里的“问题学生”不是有问题、不正常的学生,而是指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生。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就能不断地从提问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时代英才。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问学意识”,即能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当前小学阶段的很多科学实践活动过于追求内容的丰富度和趣味性,缺少对学生“问学意识”的培养。结构化实践是一种在“问学意识”的理性关照下,通过对实践活动的长程设计,合理规划科学实践活动环节并递进式地推进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获取新知的方法,进行逻辑清晰的认知建构,实现以问促学、以问延学的教学设计理念。本文结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从五个方面探讨结构化实践活动的路径构建,以期为提升学生的“问学意识”与科学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问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需要把握价值,重视“问学”;创设情境,激发“想问”;转变观念,鼓励“敢问”;明确要求,促进“会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就是指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设法诱发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愿望,使他们掌握正确提问的方法,培养提问的兴趣和爱好,简单地说,就是“想问、会问、爱问”。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情境。一、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想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探求的欲望,急于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针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怎样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改革做到“四化”。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是什么意思?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真正互动的课堂上,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教师备课时不曾预料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回避,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发问”,因为妥善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考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的创新思维。不回避课堂上的学生“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的个性。问题意识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刚学会说话时,问得最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