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14-20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彩霞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36-39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杜维明认为现代新儒家首先就要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清除糟粕,发扬精华,在吸收国内外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为现代新儒家知识分子所作的定位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傅汝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6-8
周作人的“新儒学”思想,是在他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和周作人个人思想的局限,他“复兴千年前的旧明”、“化至上主义”、“儒学化中心论”等“新儒学”理论主张,虽然表达了周作人改造社会现实、抵御外来化侵略等主观愿望,但这种在传统知识分子化心态和周作人“历史轮回观”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立论依据是错误的,客观上也没有起到过任何积极作用,而它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明显。他附逆期间“儒学化中心论”主张,与“曲线救国论”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孔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86-87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5.
郑大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42-48
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把民族主义视为立国的基础,强调发达民族思想、培植民族意识对复兴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独立的学术创作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反对西化思潮,提倡思想的自主权,并通过对过去的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探讨和比较,寻求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他认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既非西化,也非复古,而是创新,中国未来文化的“新方向”,应以“造成以精神之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未来文化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6.
将曾国藩定位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本文建议分为“四阶段”。“近代新儒家”属于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借鉴中外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重新定义,并确定曾国藩是新儒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曾国藩的新儒家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期背景。曾国藩的新儒家以回归原始儒学为核心体系,将原始儒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发扬广大。因此他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包括了十大内容。提出儒学四科,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之学”中独立出来;重新解释“理”,以“礼”实践“仁”,以“法”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实践儒家的爱民主张;打破官方儒学的专制思想,坚持民主管理任人唯贤;倡导原始儒学的科学精神,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忠诚为天下倡,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的始终;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继承儒家“修身为本”的理论,培养一二君子改变社会风气;借鉴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倡导君子仁人韬光养晦;借鉴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引导世人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革。近代教育变革实际上就是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作为本土文化代表的儒学原本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但在近代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西学逐渐取代了儒学原来在教育中的位置,而儒学逐渐失落、消退,直至退出教育这个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周良发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步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现代新儒学是对古代儒学思想的现代阐释,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指导方针上坚守民族性原则,在教育目标上弘扬道德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的扬弃,在教育实施方面体现出“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在教育方法上倡导体验、感悟与内省. 相似文献
10.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北孔南朱"说足以说明朱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本文从立德以身、立功以政和立言以著三个方面说明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以自觉的文化传承为使命,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创新了儒家学说,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宗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云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3):27-31
近代,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回族的传统行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以及回族工商业领域和销售网络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广西城乡、省内外经济的交往,密切了回族、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回族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氤氲于明末清初,它本来是儒学在社会实体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自我蜕变和分化,所谓\"理学\"与\"心学\"、\"理学\"与\"经学\"、\"宋学\"与\"汉学\"、\"实学\"与\"玄学\"之争实际上都是儒学内部之争,它预示着儒学知识论的危机已到了革故鼎新之时了.这场纷争伴随着\"中西学\"之争,至鸦片战争后高潮迭起,经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儒学终于跌落,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居为主流意识形态,标志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就其思想变化历程而言,是十分痛苦的。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便以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构思和精妙的语言反映了夏目漱石对本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绝不舍弃之情,以及对盲目全盘西化的批判。在彷徨与苦闷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期盼近代化的成功和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简史及风格特点。东方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原始插花意念始于民间插花,盛于唐,发展于五代、宋、元,成熟于明代,衰退于清末,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插花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杭军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3(3):83-88
中国社会在19世纪前60年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清王朝在百多年的统治后,帝国的根基正在动摇,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张,落后的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明的影响,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的积累,导致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李玉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29-133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8.
岳麓书院德育传统虽然在投合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 ,维护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社会等方面具有消极作用 ,但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这一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批判地继承岳麓书院的这些德育传统 ,对于现代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97-9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充分认识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在中西体育文化从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作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义”为道德情感的核心,以“礼”为道德规范,以“智”为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手段,以坚韧的意志为道德修养的保证,具有完整的体系,影响深远。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成分,是现代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和韩国对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