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就被译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并阐述了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翻译再创作的风格之间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翻译中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本文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就文化意想的互文性翻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翻译趣话     
翻译是双向的,无非是中译外和外译中两种,译者可以是谙外文的中国人,也可以是懂中文的外国人。但翻译并不单是文种间的转换,更麻烦的是牵涉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比文字翻译本身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5.
在十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在平常的自学和阅读英语文章时,都要和“翻译”打交道。我体会到:“翻译”并不象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容易,单凭一本字典和一本语法书就可以照译无误。虽然与原文的作者相比,译者可以省却许多麻烦,把人家既成的作品拿来照译,但是在行文上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而译者则须受原文的限制,既要有创造性,又不能自由发挥。更何况作者只须精通一种母语,而译者至少须畅晚两种以上文字。翻译工作者只能遵循翻译工作的标准,即“忠实、通顺”,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努力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正确地理解原文,忠实地表达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思维参与的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巧,需要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表达出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频繁,翻译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成功的翻译很难,其难度不亚于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怎样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准绳,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依照翻译标准,就能判断一个翻译是好还是坏。1898年,严复在他的《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相似文献   

7.
译界争论,自古有之,唯独对翻译之难,大家的意见较为一致。译诗比译散文难,古诗外译又比古诗今译难,而古诗外译恐怕是最难的了。 《唐诗今译》的序言中,严辰同志说:“翻译古典诗歌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它既要达意、又要传神;既忌曲解,更不能庸俗化;既要保持原诗的风格,又要显示译者的文采。不但对诗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更要对诗人的身世、思想、创作意图等  相似文献   

8.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9.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杨密芬  武广庆  武洁 《海外英语》2013,(16):139-140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11.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译者自身的主观风格必然会强加于原作,从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个性化的痕迹,而由翻译个性化而产生的个性化的翻译直接导致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难以确立,也是旧作新译和一文多译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7-108,116
功能派译论自诞生之初就遭到很多评判,被认为不适合文学翻译。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功能派译论作辩护,且二者可以对"如何构建文学翻译对话"这一问题作解答。翻译的本质是对话,作为构建文化的过程,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尽可能将原文中的各种话语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进行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15.
冰心翻译的《吉檀迦利》是一个时期的译作经典,本文运用当代欧洲文化译论分析冰心的操纵翻译行为的策略考察冰心的泰戈尔诗译,关注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动态关系。论述翻译实践的种种成就,冰心翻译与创作。译诗语言等,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事实。  相似文献   

16.
诗难译,因为译诗既要有意美,又要兼顾其音美与行美。在译诗中能否真正实现“三美“原 则,译界历来多有争议。通过对比分析《泌园春·雪》的两种译文, 文章认为在翻译中只要 细心揣摩原诗内涵与风格,认真选词用字,还是可以基本实现“三美”原则的。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本意义依赖于读的阅读,读在对本的诠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的前理解;译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本为依据;译还要相信译读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的翻译问题主要表现在译意与译味的二元对立以及文学不可译两个方面,他站在知识论的立场上选择了译意,抛弃了译味,结果把文学翻译推向了死胡同。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摆脱知识论对文学翻译的限制,运用境界论的思想实现从译意到译味的层级超越,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构翻译语境与创造新的表达方法突破文学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片名即是影片的广告和商标,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质上是广告翻译,这就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方式有着异于一般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另译,一种对影片的片名进行重新命名的再创作行为。本文结合广告翻译的特性和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探讨另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