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期刊体制改革逐波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社科学报的新媒体传播遭遇外热内冷困局,原因在于办刊体制阻碍,编辑新媒体传播观念滞后,熟悉数字新媒体技术的编辑人才缺乏,学术性、专业性制约及数字出版商制造的误区。面对困局,高校社科学报应统一思想,自上而下推进新媒体传播;转变角色,做好"小众化"传播;占据先机,积极探索新媒体办刊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学术界对高校社科学报数量多、质量低的批评,近20家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学报主编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提出了“名刊工程”专业化发展方案.但是,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的定位是什么、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的运行体制如何、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的质量如何保证、专业化是否是名刊工程改革的唯一选择、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能否实现国际接轨、对...  相似文献   

3.
廖文婷 《中国出版》2023,(20):51-54
高校社科学报是主题出版的主力军,肩负着引领主流思想、构筑理论高地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媒介、阅读习惯和学术交流方式快速转变,高校社科学报应充分发掘、运用其良好现实条件,通过增强主题出版的学术话语构建能力、多学科耦合能力、专业队伍培育能力、协同传播能力提升主题出版的内容建设和服务供给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出版力量。  相似文献   

4.
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机构、运作方式、编辑、学术研讨的常态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实践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高校社科学报也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田卫东 《新闻界》2005,(2):120-120
高校社科学报吸收国际、国内成功期刊的经验,思考办刊模式的改革。是时代发展对高校社科学报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  &#  &#  &#  &#  &#  &#  &# 《出版与印刷》2016,(1):13-16
高校学报的定位与特色栏目的创建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早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题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报告中就指出:“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1。随即教育部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即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旨在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社科学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学术期刊体系中,多数高校社科学报处于底层.工具理性思维的泛滥,导致高校社科学报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学报社会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不少学报一味迎合评价体系,以致自我的迷失.本文认为,高校社科学报应该以公共学术平台为发展目标,由综合性期刊逐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努力构建在线学术平台,带动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发展;融入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从而促进高校社科学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准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霞 《出版科学》2007,15(5):29-31,86
特色栏目的准确定位对于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真正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提升整个学报的学术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全面把握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学者办刊,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的特色;在充分利用学报自身级别层次和人力资源层次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的层次;并在准确定位特色和层次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学报各方面资源,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赵强 《编辑之友》2013,(8):39-41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本质论""特色结构论""特色方法论"和"特色意义论"的总和。从本质内涵看,"特色"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核心是凸显"差异性优势";从构成要素看,学报"特色"的形成是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方法手段看,主要有"特色栏目""特约主持人制"和"名家对话"等"特色化"实践形式;从意义价值看,特色办刊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本身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积极作用。要深入理解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问题,须从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及意义价值等层面进行多维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中国知网的论文被引频次统计量化方法,筛选出社科学报研究的33篇高被引论文,从中概括出社科学报研究的7个热点问题,即学报现状与改革方向、学报栏目特色、学报学术规范、学报编辑素质、学报编排规范、学报审稿、学报评价问题。研究发现,相关作者绝大多数是管理者或学报编辑人员,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社科学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报研究的封闭性和重工作指导轻理论研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社科学报以打造特色栏目为抓手推进学报学术质量提升的做法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趋势下,思考编辑如何应对栏目发展,或者说一个特色栏目的发展需要编辑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并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成为摆在各学报编辑面前的紧迫问题,值得认真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学报运行发展的指导,是带有方向性的内在规定,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持续性、方向性等特点。办刊宗旨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其内涵的最核心层次,是作为学报个体的基本规定,它决定学报的个性和特色,能充分体现和调动学报办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报办刊宗旨的核心层次的基本途径是: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依托编委、编辑的学术圈;依托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很难完整地实行初审、复审和终审的三级审稿制以及双向匿名审稿制。一般是初审后就直接进入终审,缺少复审这一必要的环节。互审则能弥补复审的缺失。互审就在初审的基础上,各责任编辑对初审出的稿件再进行相互审稿,互审后的稿件最后交付终审。在我国目前阶段,社科学报实行互审制已具备了基本条件,是可行的。互审制对于社科学报学术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高校学报的定位与特色栏目的创建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早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题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报告中就指出:“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1].随即教育部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即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旨在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社科学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赵利 《科技编辑研究》2006,18(3):157-161
建设特色栏目是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之路.建设特色栏目应强化前沿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精品意识等四种意识,完善匿名审稿、优稿优酬和编委会等三项制度,发挥学校学科和地方区域二个优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8.
赵红勋 《新闻爱好者》2011,(10):122-123
近年来,教育部推出"名刊工程"、"名栏工程",打造一批学报名栏和学报名刊,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高校社科学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千刊一面的状况,使高校社科学报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作为新办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与其他名牌大学学报相比,学术定位不是勉为一致,要求趋同,而是找准自己在同类学报乃至整个学报界中的特殊位置,通过自身的学术定位来找到和培植发展的生长点,通过挖掘其深层次的个性特征,全力打造刊物的学术特色,彰显刊物的学术个性,提高刊物的知名度,保持刊物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吴庆丰 《新闻爱好者》2011,(20):122-123
近年来,教育部推出"名刊工程"、"名栏工程",打造一批学报名栏和学报名刊,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高校社科学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千刊一面的状况,使高校社科学报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作为新办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与其他名牌大学学报相比,学术定位不是勉为一致,要求趋同,而是找准自己在同类学报乃至整个学报界中的特殊位置,通过自身的学术定位来找到和培植发展的生长点,通过挖掘其深层次的个性特征,全力打造刊物的学术特色,彰显刊物的学术个性,提高刊物的知名度,保持刊物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建设特色栏目是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之路.建设特色栏目应强化前沿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精品意识等四种意识,完善匿名审稿、优稿优酬和编委会等三项制度,发挥学校学科和地方区域二个优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