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面对一道数学题是怎么想的?教师给出一道数学题是怎么教学生想的?怎么和学生一起进行思维的碰撞,一起寻找解题思路,是教研备课的一个重要课题.切忌拿到题后就就题讲题,一讲到底,应该重点是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思维场”,让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2.
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列式求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如五年制教材第七册第80页第10题:“一户社员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要喂饲料4.5公斤。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公斤?”教材要求用两种方法解这个题,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多提示几条思路,  相似文献   

3.
教学一册简单应用题“学校里有12个,借走9个,还剩多少个?”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复述题意后,教师问。“这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生:……)“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借走’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借走了9个?”(……)“题目要我们算出哪一个数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算)“如何列算式?”“结果是多少?”……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理解题意”是基础,这一步直接关系到应用题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理解题意”?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有哪些困惑呢?  相似文献   

5.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练习题。学生一共做了五道题,做完后,教师问下面的同学:“他做得怎样?”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题做错了!”这位教师说:“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他做错的那一道题,而没看到他做对的四道题呢?”  相似文献   

6.
解题是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使巩固复习知识的过程进行得生动而深刻,通过解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定律和公式,防止死记硬背知识条款,达到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如何克服盲目做题,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呢?我在习题课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外,还着重强调了“题后三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题后”要进行哪“三思”呢? “一思”解题过程。即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现象来思考、分析、解答此题的。如回答了“为什么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后,思考解答此题,先确定对象“人”,接着分析从车上跳下来未落地之前人整体还在继续向前运动,落地时,脚由于受到地面的力  相似文献   

7.
文字题教学在于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桥梁”。统编教材把文字题穿插安排于各个有关的章节当中,意在降低应用题教学的坡度,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怎样解决好这个“桥梁”问题?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文字题的桥梁作用,抓住应用题到文字题,文字题到式题的两个转化,对学生进行了如下两项训练: (一)文字题和式题的转化训练从二年级开始,课本中文字题的类型较多,但大多数与四则运算的概念有密切联系,因此四则运算的意义是连接文字题和式子题的纽带。这种训练在学生学习了运算的意义后进行。 (1)把文字题译成式子题一种是根据文字叙述直接写出算式,简称直译。例如: ①18除以6,等于多少? ②被除数是18,除数是6,商是多少? ③除数是6,被除数是18,商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记得那是一节文字题课,学生在明确了老师的要求:“自己编题自己做,”后,迅速分组,分别从加法文字叙述题开始,按照算式的读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意义编题。接下去又编了减法乘法和除法文字叙述题。小组汇报编题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展开了挑战,例如A组编90+25时是“90和25合起来是多少?”而B组却编“90添上25得多少?”C组抢着说:“比90多25的数是多少?”D组迫不及待站起来说:“90后面第25个数是多少?”这样编下去没有一组  相似文献   

9.
提倡“寓教于乐”,自古有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寓教于乐呢?我的做法是:(一)分散难点,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我授课时,力避照本宣科,原版照搬,学生囫囵吞枣、云山雾海;而是循循善诱,将例题的难点分散,让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复习题:“24×3=(?),24×10=(?)”。当学生答24×3=72,24×10=240后,又出示“72 240=(?)”。一名学生回答:72 240=312。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喂鸡》是一篇习作例文。教学本课,担负着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时,可紧扣“喂”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中心。一、审题抓“喂”字,了解文章题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对题发问:①从课题看,文章主要写“我”做什么事?②作者通过写自己喂鸡的事,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弄清题意.出示例1,学生读题,教师提问:(1)题里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题中“剩下的”是什么意思?后一个"平均"是指把什么数平均?它与前面的那个"平均"有什么不同?其次,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揭示数量关系,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揭示部与总的关系.教师问:要求剩下多少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给出了吗?哪个条件是隐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相似文献   

12.
开放题的核心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教材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开放题之前,“好的开放题从那里来?我认为最现实的办法是让“封闭”题“开放”。 一、意识的开放 首先要改变那种只局限于教师给题,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乘法后,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1.读一读,在现实情境中读出不同含义。(1)出示以下情境。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2)提问:都是“4”和“5”,两题中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情境回答:第①题中表示“4排桌子,每排5张”,第②题中表示“一排5张,另一排4张”。2.画一画,在视觉冲击中感悟相异内涵。(1)追问:你能用图表示吗?学生画图。  相似文献   

14.
1.你是3年级以上的学生吗?“是”请继续答第2题。“否”请继续答第3题。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有一天,听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课,内容是简单应用题的复习。临近下课,任课老师出示一道习题:树上有9只鸟,先飞走了2只,又飞走了3只,一共飞走了几只?师生读题两遍后,学生的口头回答都是:9-2-3=4(只)。情急之下,老师一边读题一边让学生展开想像。“树上有9只鸟,同学们想到了吗?”“没有!”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一阵哄笑。任课老师继续读题:“先飞走了2只,同学们想到了吗?”“没有!”……几番努力,学生还是用到了“9”这个数字。最后老师把条件“树上有9只鸟”  相似文献   

16.
自习课上 ,初三 ( 1 )班的同学们在做刚发的一份数学试卷 ,我在辅导 .一会儿 ,有同学对其中的第七大题提出了疑问 .题 :如图 1 ,已知⊙O中 ,AB是弦 ,延长AB到C ,使BC =BO ,连结CO ,且延长交⊙O于D、E两点 ,求证 :AE =3ED .学生 1 :“老师 ,这道题错了吧 ?”我看了看 ,问道 :“是吗 ?”学生 1 :“是的 ,你看 ,ED是半圆 ,不可能有AE =3ED .”教师 :“对 ,是错了 .”这道题明显错了 ,同学们听说后很高兴 ,一齐问道 :“那 ,不做了吧 ?”学生太苦了 ,他们希望要做的题越少越好 .既是一道错题 ,不做也就罢了 .而转念一想 ,试卷上的题有…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表达能力和阅读审题能力。初步的逻辑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行为,如计算、判断,解题等的思路,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有条理、有根据,正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用这样的两道题让五年级学生做,“3是6的因数吗?为什么?”“3是6的约数吗?为什么?”几乎全部学生,对每道题的前一问都能作出正确的结论“3是6的因数”、“3是6的约数”。而后者“为什么?”这需要给结论提出依据。“3×2=6”、“6能被3整除”一般学生也是掌握的。但  相似文献   

18.
翻阅手中的一叠单元考卷,看着学生的答卷情况,我十分沮丧,同类型的题目,平时都已讲解过,但还是有近半的同学没有完全掌握,题中的一些问题,反复讲解过多次,订正过多次,还是一错再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我讲的不好?讲解的不够清楚?不对呀,当时讲完此类问题后,我还一再追问:“听懂了吗?”同学们都答:“听懂了!”怎么现在考起此类间题,得分率如此之低呢?我很困惑,第二天发下考卷后,我要求学生认真写卷面分析.许多同学在交上来的卷面分析中写道:“这种类型的题老师讲过了,当时我也会了,可不知怎的,考试时就一直想不起来.”“真佩服老师,解题总是…  相似文献   

19.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内容读错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往往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错读或漏读,导致解题错误。例如,“8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28亩,现有土地240亩,要6小时耕完,需要增加这样的拖拉机多少台?”读题时漏掉“增加”二字,结果算式错列成240÷(128÷4÷8×6)=10(台)。又如,“大小两圆半径之比为3:2,大圆和小圆周长之比为(\ ):(\ );小圆和大圆面积之比为(\ ):(\ )”。由于习惯性意识,将后半题  相似文献   

20.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形式讲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告诉我们 :不要事事依赖他人 ,只要相信自己 ,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炼 ,就能学到本领。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心理特点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揭题引疑在揭题时启发学生就题质疑 :“自己”是谁?自己去哪里?自己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