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这所学校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来自五大洲的各种肤色的参观者不时地发出惊奇的喊叫声或不停的掌声,或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原来,这里是北京市戏曲学校。戏曲,尤其是京剧,是集文学、美术、歌唱、朗诵、表演、武术、雕塑、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因此戏曲教学不同于任何专业教学,从过去的科班到戏校,始终以剧目教学为主,通过剧目教学达到“唱念做打翻”各项基本功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戏曲演员“以戏促功,以戏代功”的特殊教学方法。其次是根据学生的条件和需求,在翻跌跟头(毯子功),武术格斗(把子功),形体训练…  相似文献   

2.
清歌凝白雪、妙舞袅红霞。致力于发展中国青海河煌地方戏曲艺术的平弦实验剧团,始建于1961年,重建于1980年。现有演职员88人,平均年龄29岁,并拥有国家二级编剧廖泰来、二级演员李义安、张月芳、郑桂兰等一批艺术骨干。青海平弦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河煌地区民间坐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在近30余年的“造戏”历程中,专业戏曲工作者遵循“立足河惶,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发展方针,凭着几代人不懈地艺术追求和舞台积累,先后推出了百余台有影响的代表剧目。其中有移植的优秀传统戏(理描换太子)、(春闰…  相似文献   

3.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4.
按爪哇语,“哇扬(Wayang)”意即“影子”。畦扬戏属于10世纪前发展形成的爪哇古典玩偶剧。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印度南部的皮制玩偶,据说是随着印度教而传入爪哇的。哇扬戏的大多数剧本改编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雅加达,建有哇扬戏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京剧是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成份,而以歌舞为主。在中国戏曲中,京剧的表现手段是比较丰富的,但从具体剧目来看,则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唱、念、做、打俱全,如《龙凤呈祥》、《空城计)等;有的以唱为主,称为“唱功戏”,如《玉堂春》、住进宫》等;有的以表演为主,称为“做功戏”,如《拾玉镯》、《审头刺汤》等;有的以武打为主,称为“武戏”,如《三岔口》、(闹天宫》等;有的载歌载舞,如粮妃醉酒》。《洛神》等。京剧的舞台,过去没有大幕,一般只有~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  相似文献   

6.
蔡官村在贵州安顺市南10公里,村的西头座落着我国第一座村办地戏博物馆。安顺地戏是贵州屯堡人(主要分布在安顺地区各县市及贵阳、黔南、黔西南、六盘水市邻县农村)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旧时称地戏为跳神,是一种头戴面具在地坝表演的古老剧种。地戏原属中华古老傩文化中的军傩。随着明初调北征南传入贵州。当初是屯田军人在营中自娱自乐“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意”(《续修安顺府志》)。演员全是男性,女性角色为男扮女妆。面具造型有文武、老少、男女、凶善及神话怪异形象。面具简练、夸张、极富个性。演出…  相似文献   

7.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山皮影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杰  王春斌  刘飞 《寻根》2003,(5):55-62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剧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苗宇阳  解洪兴 《寻根》2021,(2):105-112
太原莲花落原本是流入山西的河南难民演唱的莲花落在晋中开枝散叶后北上的一条支脉,20世纪60年代在曹强等表演艺术家用太原方言重新创作后成为太原本地化曲艺.世纪之交北方各地莲花落先后沉寂,而太原莲花落作为后起之秀却依然在努力适应中不断创新,目前成为山西地区唯一活跃的莲花落分支.  相似文献   

10.
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亦名“线戏”,民间俗称“嘉礼”,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典戏曲剧种。在中国各类传统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古老戏种,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了近300支曲牌的旋律曲调以及暧仔、南鼓、拍板、任锣等古乐器。“傀儡调”在结构上还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构成的一些古老艺术形态。泉州提线木偶,身上至少系有16条乃至多达30多条的纤细悬丝。因悬丝繁多,操弄复杂,故表演难度极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当代最有古典色彩的传统木偶戏种,经过数十年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