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秋芳 《考试周刊》2009,(34):37-38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我国长期被解读为对清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单一化的论断有失偏颇。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宗教观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同时又对清教禁欲和赎罪的教义予以认同。本文作者通过对《红字》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赎罪及抗争生涯的剖析揭示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世界文坛,被誉为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红字》中主要人物及情节结构等的分析探究霍桑矛盾复杂的宗教观和人性观。  相似文献   

3.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现代语文》2007,(11):75-76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4.
一、作品背景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Nathaniel Hawthorne(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故事的背景是一六五。年前后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一六二。至一六三。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士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即加尔文教)徒,史称“朝圣的教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却发展到极端,不断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回顾《圣经》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分析、比较《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肯定了《红字》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找出了《红字》与《圣经》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得出了《红字》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相似文献   

6.
贾皓冰 《海外英语》2012,(17):230-232
霍桑生活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交替的十九世纪,因此同时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在《红字》中,霍桑借助海斯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改革的态度。霍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过霍桑并不像激进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坚持社会改革只有在摈弃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他认为社会问题应逐步解决,且不能凭个人的努力完成。霍桑同时也认为邪恶存在于人的内心而非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对立是霍桑《红字》中所探讨的主要矛盾。自始至终,霍桑站在自然法则的一边,通过对珠儿、野蔷薇及海丝特胸前红字意义变化的描写,热情地讴歌了人性的解放及人类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暴露出作者自己思想里也充满矛盾,浸透了消极处世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霍桑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霍桑矛盾彷徨的宗教观,这在“红字”内涵的丰富性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红字”在清教徒及世俗的眼中是“通奸”一词的缩写“A”,即罪恶和惩罚的意义,而在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心中却是自由、爱情、幸福、善良的展现。所以她在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戴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道德规范”。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红字”丰富的内涵浅析,来揭示霍桑在宗教上的矛盾和彷徨。  相似文献   

9.
结合霍桑的《红字》来分析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宗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宗教探究的主题往往成为文学作品关心的话题;2.文学作品对宗教形象的借鉴与超越;3.文学作品的结构常常反映出宗教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清教思想的根源和基础,霍桑把《圣经》中的人物移植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来表达个人的宗教观。他充分利用作家想象的自由,把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之中,赋予他们象征的含义,解释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浪漫主义杰作《红字》有浓郁的诗化审美意蕴,它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人性的多维透视,理想人格的标举,以及对于人的自我存在的深度之思,还有精彩的心理描写,都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身于宗教家庭,使得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清教色彩。对《红字》从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珠儿这四个人物的分析上,揭示霍桑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本借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名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在《红字》中,霍桑揭示出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清教男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同男主人公的软弱和对命运的无助进行对比,颠覆了男权社会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在自己的想象“红字”世界中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正是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霍桑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6.
霍桑与时代的对话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评论家所忽视。本文试图从对话层面重读霍桑及其《红字》,阐释其与时代﹑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关系,还原作家作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敏锐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常品 《文教资料》2005,2(35):156-158
《红字》主要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一生为追求自由爱情而顽强斗争的历程,闪耀着人类的进步之光;也正反映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即人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并且证明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共性:自由是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介绍叙事视角的基本类型,据热奈特聚焦理论分析《红字》的叙事视角,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型视角.穿插使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霍桑通过非聚焦型的全知视角,让读者把握小说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使用非聚焦型视角则是因小说婚外情主题违反清教传统,须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受到道德谴责。这种非聚焦性的使用,表面上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实反映了霍桑对超验主义和清教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红字》女性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Hester顽强的生存意识的分析和反叛行为的透视,着意发掘作品中表现出的Hester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出作品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