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年,岳阳的李海林老师在上海的《语文学习》上发表《语文工具论批判》。今年,长沙的李维鼎教授在《湖南教育》上发表“世纪之交话‘语文’”系列文章,再次对语文工具论进行批评,引起了争鸣。我认为,争鸣的出现,不管怎么说,对语文教育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情。“语文工具论”到底错没错?错了的话,怎么纠正?没错的话,怎么理解?我想,探讨一下“语文工具论”的来龙去脉是有好处的。本文试图对其作一辨正。我国的语文教育源于“文”的教育。“五四”以降,才提“语”的教育;解放以后,始有“语”的教育。语文是工具的说法,最早出自…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语文界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思考曾得到最具有普通性认同的是语言(语文)“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其理论背景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是强调语言(语文)“的器用”的属性,是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语文)片面地作为应付生活的工具,使语文教育知识化、技能化、实利化,必然贬抑了人文性、人本性,这种“工具性学习”,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让使用这“一工具”的人——教师与学生——成为被动的、没有思想“的工具”,养成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强化了行为动机上的直接“占有欲”,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工具论”观点由来已久,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什么是工具?原始意义上说工具是身外之物,拿来为我所用,完成我的一项工作。那么拿语文作工具,就是以语言、文章之类作工具,完成“交流”这一工作。将语言看做  相似文献   

4.
我十分赞同新课标在总体导向上作出的界定和规范。尤其是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以及“语文素养”等提法,正是我多年来的主张。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被称为“语言派”;偏重文学的,则被冠以“文学派”。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主张是“人文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工具论”的背景及其演变 ,认为“工具论”的逻辑是将语文等同于语言 ,混淆了语言学上的基本概念即“语言”和“言语” ,继而从语言学的新进展中 ,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底蕴和立人为本的目标寻找依据 ,得出语文应是能力型人文学科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不在于“工具论”本身,而是由于我们对“工具论”的理解与认识发生了偏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偏差之一:把语文这个工具等同于其他工具我们承认语言是工具,但更要承认语言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任何工具的一种特殊工具。这主要表现在:语言是人类共有的而又带有使用者独特个性特征的特殊工具,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具有作为人类共同使用的符号系统的形式和作为个体言语交际行为的内容的双重意义。作为社会长期使用的、通过大家共同概括抽取出来的、规范人们交际活动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语汇、语法、修辞、逻辑、文…  相似文献   

7.
“应世”还是“应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语境下,从人的发展来看,“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比“工具论”更应受到关注,因为它属动力学和多元认知范畴,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工具论”要重要深远得多。以往语文教改之所以成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并未敢在现代语文教育的“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等核心理念上动解剖刀。  相似文献   

8.
“语文”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工具说,人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说,语言文学论,语言文章论,等等,不一而足。百年语文,百家争鸣。语文,作为中小学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源不明,何以为教?为此,需溯源穷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其实,恰如朱自清、程少堂先生等所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属于派生的任务。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学习语言是母体,其他几项是包含在语言学习过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周世恩 《师道》2024,(2):19-21
<正>考究字源,《汉语大词典》这样定义“语文”:语文是“语文”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组合。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义语文,以“语言”也好,“交际工具”也罢,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导转向以学生生发建构为主导、由培训学生语文技能技巧转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从“对象-认识”转向“自我-澄明”、从语言工具论转向语言本体论。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住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切实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工工具性≠工具论李真微具性”、“工具论”这两个概念到底具体如何界定,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内还没有发现谁给它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据我理解,大概是这样:“工具性”是指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者说“工具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工具论”是说因为语言具有“工具性”,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学生会用这个工具。前者属语言学的范畴,后者属语文教学的范畴。如果我的这种理解没有错误,那么我的意见是:赞成“工具性”,不赞成“工具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在思考要形成一种意念时,要凭…  相似文献   

14.
“工具论”将“语文”视为“语言文字”、以引出“工具性”,又将“语文”看作“语言文学”,再引出“思想性”。将“语文”看作“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既违反当年改“国文”、“国语”为“语文”的原意,也不符台“语文课”的实际情况,因此“工具论”在“名”与“实”两个方面都是不真的判断。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对“语文”本体的正确认定是研究其性质的前提。1963年,叶老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写道:“什么叫语义Z平时说的话叫门头语六,写在纸面上111【K面语S。把门义语。>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帅吾义。”问时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初,语文“工具论”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政治化倾向的强力扭转。本来“语言”与“文学”并存的语文教育变成以“语言”统率“语文”的局面。决定语文教育整体发展的,是着眼于语言的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文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怎样的“统一”?也许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讨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杞人忧天,自找麻烦;不思考、不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这是“语言工具论”的主要观点.语言因其象征化功能、言语行为的特性、语言在自我内部和自我之间的流动、语言假设的自我失败和自我实现机制等,建构了权力体系、性别差异、人际关系、制度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实在,这是“语言建构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是工具的性质,“工具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语言素质教育应是语文教育的聚焦点。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文章分析了语言素质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素质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是工具的性质,“工具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语言素质教育应是语文教育的聚焦点。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文章分析了语言素质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素质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