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1998--2008)来的中日关系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较为纷繁复杂的一对中国对外双边关系.从本质上看,中日关系也是两国政治文化互动、博弈的结果.这十年的中日关系态势反映了两国政治文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国政治文化的冲突与随之的调适.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少数民族的政权组织,它们在保持本民族独有特色的同时,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对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所谓"正统"制度的效仿和追随.都城的建设也不例外,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等方面表现出了这种"正"与"奇"的交流与融合.文章试图从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继承和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发挥这两方面,探讨少数民族都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梳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4.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收集1980-2001年中国田径投掷类项目的成绩,分析中国投掷类项目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态。从投掷成绩增长的幅度看,女子高于男子。中国男女投掷项目成绩都呈现增长的态势,并且女子的成绩增长幅度较大。通过对中国田径投掷类各项目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投掷项目成绩是以全运会为中心成锯齿状增长,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投掷成绩运行的轨迹振幅大,表现出成绩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5.
运河与政治中心的区域转移及国运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运河通过漕运将国都与经济中心连接起来,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其各种物资需求,保障经济安全,使中央政府无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发挥其对内对外的各种职能;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有运河及其漕运的坚强保障,国都的选择、确定和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经济条件的限制,从而在最为有利于实施政治统治的地域进行。同时,政治中心的流转迁移也直接影响着运河的分布、走向及其发展态势。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北宋以前政治中心主要在关中地区,其变动的轨迹是大致沿着今西安——洛阳——开封这一轴线作由西向东的运动,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东西关系。南宋以来政治中心主要在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其变动的轨迹大致是由今杭州——南京——北京这一纵线作南北向的运动,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这种空间转移过程和国力国运的发展态势大体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马克思·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划分 ,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从政治哲学建构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在伦理与道德之间确立其合法性根据的“德化的统治”的政治形态 ,主要表现为传统型统治 ;从政治运行状态看 ,中国传统政治则表现为将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魅力型统治。循此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类型的历史正当性和缺失 ,以及其与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区别 ,指出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伦理道德建构转变为中国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法理建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这一过程则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被列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中。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党建、国际政治等多个方面,理论性强,知识量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众何以偏好信访——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访与信访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国民众偏好信访,从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上看,是由于政党所承担的民意表达功能相对缺位.中国的政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职能,现有体制内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从行为上看是由于中国司法制度解决社会冲突的效能较低.中国的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国民众社会纠纷与社会冲突解决的主渠道作用,已有的司法制度也没有完全适应现有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从观念上看是由于"官本位"的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在一个具有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不仅是基于政府的表现,而且也基于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依赖.信访问题的解决,需要信访制度的创新;民众与政党之间必须实现民意的"组织化表达"和"制度化表达";同时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始终存在着民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为专制政治服务的臣民文化;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企图超越民本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近代从西方传入的民主文化对民本文化提出了挑战;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而民主化又不能脱离民族化,因此在政治文化建设中必然把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融合起来,才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是在异质文化传统中所生成的异质文论.其异质性表现在:法国古典主义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具有规范化的创作要求;中国复古主义文论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表现出对经典的偏爱,没有严格规范的创作要求.在生成条件上的可通约性表现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固有复古的文化基因,最高统治者为稳固政权的需要而有意识的倡导与推动.在理论形态上的共同性在于:理论色彩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理论发展呈现出在复古中创新、与反复古同行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作为统一的封建王朝,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书院得以进一步发展。明代重庆书院从整体上看作为长江上游区域书院教育的代表呈上升的态势,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虽在学术创造方面较之宋代有所逊色,但在书院的发展轨迹、地理布局以及教学与管理等方面明显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个性,也能明显反映出明代社会与书院教育间多线性复杂联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作为统一的封建王朝,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书院得以进一步发展。明代重庆书院从整体上看作为长江上游区域书院教育的代表呈上升的态势,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虽在学术创造方面较之宋代有所逊色,但在书院的发展轨迹、地理布局以及教学与管理等方面明显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个性,也能明显反映出明代社会与书院教育间多线性复杂联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具有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从政治参与同政党的关系看,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保证政治参与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政治参与的途径看,其形式丰富多彩,为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平等性提供了最大可能;从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来看,主要为理性参与,显示有序性;从政治参与的主题看,它主要围绕经济发展而展开,富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中,教授需要治学,也需要治校,主导治学与参与治校是统一的。从大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看,整体趋势是教授参与治校,也主导治学,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从现代大学实际运行看,治学与治校主体通常交叉,绝非某一主体独享某一专有领地;从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内在逻辑看,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并非截然对立。当今中国要切实建立教授主导治学、参与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在理性层面上应着力认识其深刻的内在缘由;在实践层面上应努力探寻其适宜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与旅游管理池进,纪卫军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经济是基础,政治与文化是上层建筑。政治与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政治与文化会促进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思想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17.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道德服务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回应。从本质上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服从"社会发展,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从内容体系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除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种基本内容外,还应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演绎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轨迹。通过促进制度伦理与德性培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最佳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政治建设角度,生态文明建设对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作用表现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层面上看,进一步夯实了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层面上看,进一步拓宽了执政合法性的绩效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上看,为执政党永葆生机提供了坚实保证。  相似文献   

20.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