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我会移植谁的记忆呢?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我会移植刚刚过世的钱钟书先生的记忆,他过目不忘,学贯中西,行文间任何国家任何作者的任何一句话都能信手拈来,丝毫不差,他的《谈艺录》、《围城》,乃至皇皇巨著《管锥篇》,无不渗透了他的机智与博学,诙谐与豁达。如果我能拥有他的记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年轻时就饱读诗书,而且聪慧过人,被时人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即刻爆发一阵哄堂大笑。吴宓似乎并不气恼,颔首唯唯。1933年,钱钟书本科毕业,校长冯友兰打算破格录取他为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我国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钱钟书,一生潜心治学。述宏丰,成就斐然,享誉中外。早在他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时,清华大学精通中外学的名学吴宓教授,曾多次对他的学生们感叹道:“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人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人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相似文献   

4.
以笨服人     
钱钟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宓并不气恼,颔首微笑。  相似文献   

5.
赵青 《考试周刊》2008,(6):134-135
<窗>一文是选自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本文欲从<窗>这一篇小散文中去窥视钱先生之大人生.本文认为:钱先生的人生是边缘化的,他远离名利场,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真性情的生活,导致这种人生状态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状态,而<窗>一文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人生态度的窗口,从这一窗口我们约略能知道成就钱先生边缘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署名     
人们敬仰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平易近人 ,从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 ,他总是热情回答问题 ,帮助查找资料 ,有时还亲笔写信详细解答。他在赠送给别人的书上签名 ,常常是“钱钟书敬奉”。有一次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不辞辛苦 ,字斟句酌 ,帮助他充实修改。论文发表时 ,青年恳请钱先生署名 ,他不同意。在吴庚舜的一再央求下 ,钱先生只好违心地署上一个笔名 :郑辛禹。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 ,在《百家姓》中 ,“郑”在“吴”之后 ;在天干地支中 ,“辛”在“庚”之后 ;古代…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是一位对哲学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的作家型学者。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贯穿着他的怀疑精神、否定精神、批判精神。他的许多议论,都是从平凡入手,从矛盾入手,从佯谬入手,从而导向对真理的叩问与探索。钱钟书的幽默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思想敏捷,知识广博,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奚落、讽刺、刻薄的美。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介绍了徐彦宽与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的密切关系 ,以及钱钟书的一篇序文  相似文献   

10.
去年岁末,钱钟书先生悄悄走出人间,告别读者.国内外人士莫不为之动情、悼念.笔者作为钱钟书的一位不合格的读者、崇拜者和受益者,得知钱先生过世后,心里很是悲哀,十分难过!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过许多独特的、令人难忘的事情.钱钟书是一个独特世界,令人难忘!以自己的普通、肤浅和庸俗是很难读懂独特、深刻、独具个性、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然而,十多年前,他为我亲笔改稿,亲笔复函,亲笔题字和亲自接待等往事,却令我永生难忘,永远铭记于心间.那些往事像火一样不时燃烧着我,鞭策激励我思考学问、人生.为了自己和喜欢钱钟书的人们,我把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的往事记录下来,一则以示我对钱钟书先生悄悄告别人世的哀思;一则以供人们对钱钟书的共享.假如我的这点亲身经历和感受能为读者走近钱先生起点作用,那我就倍感欣慰了.  相似文献   

11.
他是文学家,一部《围城》让他名满天下;他是记忆大王,他看过的文字都能记得,而且过目不忘的能力并不随年纪的增长而减退;他是语言学家,他运用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如母语一般熟稔;他是学者,其学术著作多用文言文写成,内容上却是中西合璧。他便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第一才子”“三百年间的大天才”钱钟书。  相似文献   

12.
他是文学家,一部《围城》让他名满天下;他是记忆大王,他看过的文字都能记得,而且过目不忘的能力并不随年纪的增长而减退;他是语言学家,他运用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如母语一般熟稔;他是学者,其学术著作多用文言文写成,内容上却是中西合璧。他便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第一才子”“三百年间的大天才”钱钟书。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一九一0年生于江苏无锡世家,学者钱穆、中共导弹之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九二九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十五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一入清华,钱钟书便开始开创一项又…  相似文献   

14.
爱须懂得     
钱钟书和杨绛是懂得把对方演绎到最高境界的一对爱侣,他们永远互相欣赏,永远的默契,永远的懂得。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打击袭来,只要有杨绛在身边,钱钟书都不会改变他的乐观。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前,宣统二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带着晚清最后一抹残阳,在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位日后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家——钱钟书。钱钟书先生虽饮誉海内外,但一生淡泊名利,尤其后半生,更是行事低调,诸如这种周年纪念他曾表示过极大的反感。可面对如今这种追名逐利、人世浮躁、学术腐败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目光重新转向大师钱钟书,没有理由不向青年学子们重新打开钱钟书这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让大家看看上一代学者是如何读书、治学、做人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大师风范,后世学子当铭记于心。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一九一0年生于江苏无锡世家,学钱穆、中共导弹之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作家简介:钱钟书,生于191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钟”就是“钟情”的意思。后来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等职务。著作很多,《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围城》等都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学习方法1.刻苦勤奋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  相似文献   

19.
正记住别人的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存有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20世纪30年代,钱钟书与杨绛在英国留学,生活很清苦,有时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但有一天,杨绛忽然  相似文献   

20.
紫墨水     
1946年,英若诚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一次,他在图书馆一本冷门书的卡片上发现只有两个借阅者,一个是万家宝(曹禺),一个是钱钟书。被英若诚称为“简直有照相式的记忆能力”的钱钟书,有着一个同样智商极高的女儿钱瑗。当年钱钟书任教外文系,在家批阅卷子时让女儿记成绩。一次,钱瑗没头没脑地对爸爸说“:英若诚跟吴世良要好,他们是朋友。”钱钟书问“:你怎么知道?”钱瑗指指课卷“:全班学生的课卷都是用蓝墨水写的,只有他俩用的紫墨水。”聪明的钱瑗没有猜错,英若诚和吴世良,这两个同班同学都是戏剧爱好者,共同主演过俄罗斯的拉夫列尼约夫的戏《第四十一个》,英若诚演被俘的白俄军官,吴世良则演押送他的红军女战士。两人从清华毕业后,一起去了人艺,风雨同舟地过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