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振锋的《海燕》与郭沫若的《石榴》在状物上有如下异同点: 善于抓住物象的外形特征进行刻画,给人留下具体鲜明印象,是两篇散文小品的第一个共同特点。如《海燕》中写的那些“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石榴》一文,写石榴那乍开的果实,则说它象一个破口大笑的人露出的“透明光嫩的皓齿”。这一比喻,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那硕大丰腴、  相似文献   

2.
“感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在感悟中发展语言能力,升华情感。这是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时深刻体会到的。《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文章表达有序、语言优美,值得品味,同时它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篇好范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下笔者谈谈对苏教版《石榴》教学片断的体会。师:请大家轻声朗读,用“……”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1:我喜欢“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这句话。因为“一天天”写出了石榴变化快。师:你能读好它吗?生1:能!(读)生2:我喜欢“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句话。因为“一半儿红,一半儿黄”、“青绿色”、“青中带红”这些词语,把石榴的…  相似文献   

4.
奇特的比喻     
一般认为比喻中的喻体应该是大众熟知的事物,这样才能把本体描绘得具体、浅显、形象。读过郭沫若的《石榴》觉得也不尽然。比喻的运用当根据内容的需要,服务于文章的主题。郭老在《石榴》中运用比喻确是与众不同,十分奇特: “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郭老抓住事物的颜色和形体,把正在长成中的花骨朵和成熟了的石榴果比喻为“希腊式的安普刺”和我国古代殷、周时的青铜器——金罍。一般  相似文献   

5.
杭法刚 《学周刊C版》2011,(11):205-206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相似文献   

6.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于波斯 ,后来传至西域的安、石等国。自从“张骞出使西域还 ,得安石榴” ,汉武帝下令在都城栽培 ,长安石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石榴有甜酸两种。甜者当水果吃 ,酸者既可当水果又可作为调味品。北方少数民族食牛羊肉较多 ,饮食习惯多喜酸味。“胡饭”、“胡羹”都是用酸石榴汁作调料。深受北方民族喜爱的“荜拔酒”就是在胡椒酒中加入“好美安石榴五枚”调制而成。石榴籽水分饱满 ,颗粒晶莹透亮。与“多子多福”的民俗观念相通 ,被视作吉祥之物。《北齐书·魏收传》记载 :北齐时有一个亲王娶赵郡李祖收女儿为妃。齐…  相似文献   

7.
《家乡的石榴》这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家乡的石榴的样儿,反映了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本课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难度较大,要指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读懂课文,了解石榴的花、果、籽,并指导学生体会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那么,怎样才能短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这里将提出“课前自读”、“课中导读”、“课后验读”的全程教学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1):F0002-F0002
曹子建,教授,成都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主要著作和科研成果有:编著有《南亚热带区域果树开发技术问题》、《名特优果树繁殖技术》、《川滇石榴》、《高校助理导师制》、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奥妙在于让学生自己“悟”。这种“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独立思考、好奇心理和创造精神,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石榴》(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写物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石榴娃娃的形象写活了。如何让学生也能深入理解掌握这精彩片段,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石榴是生活中的一种上等果品。《石榴》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石榴》美在哪里?美在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形,更从美的形态中勾出了石榴的魂。你看,写炎阳高照“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燃烧般地在万绿丛中开起花来。石榴的枝叶奇崛清新;花,陆离,华贵;骨朵,仿佛是红场消的花瓶,又仿佛是中国式的金虽;特别是到了秋天石榴破口大笑,露出一口皓齿,透明光嫩,这形象多美!再想想她那不惧炎热为自然添缀光彩的精神,想想她那欢蹦活跳像要挽住行人不让离去的热情,我们觉得石榴的品质更美…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98年1—2期上《几种特殊形式的比喻》一文的作者卫平老师认为:“反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比喻,并认为“反喻”的特点是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以反衬正,使内容更加鲜明。并且举了两个例子:①“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  相似文献   

12.
当下文坛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疯癫”文本,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格非的《人面桃花》、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当下文坛对疯癫的集体关注蕴含着作家们对当下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深入思考,也酝酿着消费时代文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石榴》是郭沫若撰写的一篇著名状物散文。这篇文章立意高远,词丽情浓,对石榴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栩栩如生。然拜读再三,总觉尚存瑕疵,兹不揣冒昧,罗列如下,以就教于同仁。 1.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树木……的时候”和“在这时”两个状语指同一时间,二者并用有重复之弊,宜删去后者。 2.……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避易”的“避”是别字,依《现代汉语词典》、《辞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苏童,籍贯江苏苏州,曾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笔名“苏童”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白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三棵树》这篇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地名“三棵树”;也是作者一生曾经拥有的三棵树,即苦楝、石榴和枇杷。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一种怅惘之情。所以作者说“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5.
老师自罚     
王艳 《上海教育》2009,(7):61-61
《石榴》一课里有一个句子:“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上新课时我把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学生发现老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兴奋地喊道:“老师,你读错了!”  相似文献   

16.
昆虫世界杯     
我家有个后花园。一半是草坪,平常都是让我休息或玩的地方。另一半是树丛,里边种了茶花、月季花和一棵石榴树。2002年世界杯总决赛的那天晚上,天很闷热。我听到后花园里似乎有什么响动。我悄悄地从后花园的后门进去,躲进树丛,竟然看见昆虫们分成红队和黑队在赛球!它们每队也有自己的“啦啦队”!一只小蜘蛛在用丝编织球门,小蜘蛛也是裁判,它说:“你们谁能想出用什么代替足球?”大家都想不出。我在后面嘲笑它们笨,不过也想帮帮它们。我爬上石榴树,摘下一只还没成熟的石榴,用小刀割掉石榴上的一块皮,然后重重地扔下去。“啪——”石榴里的石榴…  相似文献   

17.
王艳 《教学与管理》2008,(12):19-19
这次我又把《石榴》一课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一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老师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兴奋地喊道:“老师,你又读错了!”  相似文献   

18.
复习词语,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榴”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生:木字旁)注意木字旁的点稍微向下;右边是个——(生:留)写“留”的时候,要注意上宽下窄,两边略微向里收一些.谁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 生:石榴. (“榴”读成了第二声) 师:“榴”在这个词里应读轻声.一起来读! 生:(齐)石榴.  相似文献   

19.
夏文 《语文知识》2000,(8):41-42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石榴》诗云:“榴皮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诗中写桃子的颜色,是“碧”色,又是“红”色,可谓自相矛盾,表面看来。实属荒谬,其实,这正是诗人巧用虚色衬托实色的手法。“碧桃”等于说仙桃、仙果。“碧”是虚色,不但不跟实色“红”牴牾,反而把它衬托得更加耀眼。诗人不是拉外物来陪衬,而是用它本身的影子来陪衬。试想,如果把“碧  相似文献   

20.
一、学生喜欢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例文1.《假如我教〈石榴〉》片断:上课铃如期打响,我拎着一大袋石榴和一大袋基因石榴花,满面春光地走进教室。“今天,我们有一个任务,”我故意停顿了一下,见满是期待的发光的眼眸,又开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