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提出“门坎效应”,即一个人若接受了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一方面的更高的要求。“门坎效应”对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启示是:当学生被一道“气势汹汹”的数学题唬住时,我们不妨先降低题目的要求,先只要求他们“进门”,逐步引申,最终将题目解出。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逐步由“惧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改变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撩拨他们求知的情感,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他们闯进了一个叫“爱”的花园,他们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面对悬崖边上的花,他们不愿意仅仅驻足欣赏,面对盐碱地里的玫瑰,他们甘愿用青春去培植。因为“爱情”,他们理直气壮,他们辗转反侧.他们痛苦沦陷……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课堂实录”式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理想中的语文课。从文中可知,当代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怀揣着这样一些愿望:其一,他们乐意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自我感悟去解读文本,反对“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其二,他们乐意接受师生阃的平等交流,反对“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和“填鸭式”的课堂灌输;其三,他们乐于接受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模式,希望老师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林间扫石安棋局”,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所以他们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事务,政务)”。  相似文献   

6.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7.
你千辛万苦、长期跟踪,终于找出班级失窃案的“罪魁祸首”,到最后却发现,“小偷小摸”不过是他们的恶作剧而已。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就喜欢捉弄别人,就喜欢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看别人找不着东西的狼狈样儿。他们确实“偷”了东西,可他们只是捣蛋而已。如果班主任小题大做,真把他们当小偷,往往会弄巧成拙,甚至把他们逼上偷窃之路。  相似文献   

8.
韩正光 《教书育人》2014,(12):77-78
班主任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技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智能。同时班主任应该有所针对、有所侧重地进行引导,把他们的潜力开发出来,让他们的“小宇宙”燃烧起来,使得中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脱颖而出,成为“出彩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是“兴趣”。要学生达到“乐学”。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使小学生感到愉快。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范也冉 《辅导员》2010,(9):26-26
“图形王国”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其中“三角形”里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里又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呢?这不,他们正聚在一起开大会,“图形国王”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11.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2.
①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有随地摆摊的流浪小贩、无家可归的被拆迁者、露天栖身的上访者、“非法”营运的三轮车夫,还有“有碍观瞻”的乞丐和街头卖艺者。他们是城市中的“极少数”。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损于城市的市容市貌和文明形象,或多或少也损害了城市绝大多数人的“全局利益”。所以。城市一向将他们视为“麻烦制造者”。人们甚至不惜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妖魔化”,说乞讨可以发家致富,说流浪者以犯罪为生……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教学得法,“后进生”大都能得到转化;同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光靠课外拼命补课,而应该进行“综合治疗”。“后进生”大多缺少教师的爱或父母的爱。教师要用感情的泉水,拭亮孩子心灵的窗户。热爱“后进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感染他们,教育他们。因此,教师要经常同“后进生”聊天谈心,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融洽的感情。“后进生”学习一有困难,教师就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对“后进生”,要以表扬为主,因势利导,尽可能给他们板演、回答问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与一般表演在角色扮演等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游戏性。这就是说,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前学生中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懒、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必须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心理指导。如个别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冷酷无情”、“消极刺激”,力求达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之效。用自己的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韦世万 《贵州教育》2013,(12):10-12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老师对“优生”总是印象深刻、倍加关照,对“差生”也了如指掌,且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活动的热情、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思想、纪律、学习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他们往往占据学生中的大多数。这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中等生”。由于教师的忽视,“中等生”教育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极为复杂。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了一种被称为“反中国感”的思想情结。他们逆乎“时尚”,对“民族”乃至“爱国”的宣传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这种现象是由知识分子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关怀决定的。在潜意识的层面,他们是诚挚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在意识层面,他们的“世界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关怀却又异乎寻常。这一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力图超越民族主义,在感情上却始终割不断与“民族国家”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寻求鱼与熊掌兼得。中国知识分子未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为此所作的积极探索,在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管理中,班任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两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生、差生”,中间自然就是“中等生”了。平时,班任接触最多的就是“优生”和“差生”了。“优生”是学习上的尖子,班级的佼佼者。所以,班任时时注意“优生”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提供一切优越的条件。“差生”是让班任最费神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不好,常惹是生非,给班任找麻烦。班任要想管好班级,首先要管住他们。因此,“差生”也成了班任经常关注的对象。而且有的差生并不什么都差,他们往往在文体活动中表现很优秀,为班级争得荣…  相似文献   

19.
王立 《天津教育》2014,(15):120-121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班中有些后进生是外校撵来的“名人”学生。 他们的“成名”路上遍布教师、家长们的“威逼利诱”、批评指责,饱受了为坚持自我而离家出走的“饥寒交迫”。最后,“转战”到这个班中,他们准备豪情不改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