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私权”概念来源于西方,又称“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美国法学家荷尔下的定义是:“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能得到他的同意前,不能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廖晓英在《新闻法通讯》总15期著文说:我国宪法及法律对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已有明确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相似文献   

2.
期刊规范与作者隐私权的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一文,指出"生命的权利已经变得意味着事受生活的权利--即不受干涉的权利",最早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美国新闻学认为宪法所保障的出版自由,包含三种权利:一、“出版权利”;二、“批评权利”;三、“报道权利”。报道权利就是“消息自由”。美国国会近年来制定了一些“消息自由法案”。美国政府宣扬道:这些法案保证了报纸的“报道权利”和“人民的了解权利”。  相似文献   

4.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即"不被了解的权利",从此之后,隐私权逐渐被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学界所接受。在我国,一些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如最高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民法典》中有关“新闻报道”的规定,明确了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行为与人格权之间的关系.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的新闻自由,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宪法权利,具有一定的公权利属性,新闻报道就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新闻报道的实施难免会与属于私权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每逢谈到美国的言论自由,人们总要提到美国宪法的第一补充条款。法官布莱克说:“根据宪法,联邦政府没有任何权力对任何类型的言论和任何形式的思想表达施加任何压力。”但另一名法官道格拉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说:“第一补充条款并没说只有在言论不存在危险的时候才有表达自由,没说只有在言论不存在颠覆的倾向时才有表达自由……政府所有的规定和限制的意图在条款里都没讲,只是模棱两可地说议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  相似文献   

7.
在中里,“权”字,既可以是指权力,也可以是指权利。学生初学政治时,也往往“权力”、“权利”不分,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往往“权力”、“权利”闹不清。我国宪法规定,在权利面前,每个人生来而且始终都是平等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而权力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权利体现的则是平等的关系;权力是一种强制的力量,权利则是在习惯、道德或法律范围内行为不受侵扰的自主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狂轰滥炸的野蛮暴行,充分表现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凶恶、残暴的罪恶本质,充分表现了美国实施新炮舰政策一弱肉强食,称霸全球的狼子野心。同时,血淋淋的事实也完全撕破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客观、公正、真实”“新闻自由”的遮羞布。1791年,“新闻自由”被载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起码要保证人们享有的知晓新闻、传递消息、发表意见的自由。新闻自由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不论大小…  相似文献   

9.
“他们待人粗鲁而且咄咄逼人;他们玩世不恭而且缺乏爱国之心;他们曲解事实以适合自己自由主义观念。他们干预政治,扰乱经济,侵犯人民的隐私权,然后对自已的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混乱不加理会地扬长而去。他们声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到美国宪法认准的、这一点倒是真的。”以上是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为美国记者“画”的一幅素描。近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逐渐朝向三个方向转变:一是隐私权在性质上从私法领域向公法领域扩展,在各国宪法和行政法学的强力介入下,隐私权逐渐向公权利转变,行政法学界极力构建行政法学上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二是隐私权在权能上逐渐地从消极防御权向积极控制权转变,从单纯的在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请求救济的模式向同时具有对自己的个人资料的积极控制权转变,有人称后者为“新隐私权”;三是隐私权在场域上逐渐从私人领域(个人住宅、隐秘空间等)向公共领域(公共地方、公共记录等)延伸。  相似文献   

11.
陈虹 《大观周刊》2011,(9):12-12,8
权利法案诞生时被认为只约束联邦政府,不约束各州。内战后,第14条修正案加强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并对州权加以限制,但当时法院关注的重点只是财产权。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法院将权利法案中的权利有选择的引进第14条修正案中,法院的重心转到人身权。现代,美国在人身权保护和平等保护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各州和城市建立人权机构,国会制定新一批民权法案,并且还出现了隐私权和环境权等新权利。  相似文献   

12.
黄芳 《科技档案》2007,(2):30-33
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或公开,公民享有不公开自己的隐私.以及隐私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周琪 《大观周刊》2012,(5):33-34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制衡又矛盾的权弄。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誓在性质上,隐私权是私权,一般情况下是与公共利益无关联的,而知情权却兼具公权和私权的性质,从有知情权概念之日起,就一直与公共利益有紧密的联系毒在权利的维护上,隐私权一直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权利。因为只有在权利主体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维权方式,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隐私。:在大多数情况下,知情权的权利主体都是尽可能积极主动收集.或获得想要的信息。^1众所周知,隐私权和知情权都是属于人格权,隐私权侧重的是“隐譬,而知情权侧重的是“知”,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则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其会尽可能收集和获悉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机会或自我保护。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中,配偶会尽可能收集彼此间的信息,以便更加好地誊解对方,维系婚姻的稳定与和睦,而秀一方则为了给自己留足更多私人空间,他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对方非法的获取或窥探。  相似文献   

14.
传统隐私权保护的重心在于保证个人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私权还应包括个人对自己资料的主动控制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后者的保护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隐私权的内涵呈现出膨胀的趋势,各国对隐私权的内涵理解分歧较大,因此对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也是林林总总。在我国,一般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其核心内容为自然人的生活安宁、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在档案信息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主要内容为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反对禁枪的N个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个人的持枪权利涉及自由价值观,受到宪法的严格保护。尽管枪击案屡屡爆发,但许多人仍然认为,全面禁枪不是美国的选项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美国枪械管理制度的质疑。美国之外,人们普遍认为此次惨剧是枪支泛滥的恶果,就连布什总统的铁哥们儿——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都指出美国应该反省自己的“枪械文化”。但在美国国内,大多数人对此仍然犹  相似文献   

18.
校长和学生都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是一个标榜实行新闻自由的国家。因此,在它的报纸和电视上出现诸如人工流产、青少年自杀、爱滋病、青少年斗殴、逃课、同性恋、吸毒等新闻时,人们还是会对新闻界说:“那是你们的权利。”然而,同样的内容要是出现在学校的刊物上。学校当局则会加以管束和限制。遇上这种情况,学生们和社会上的一部分支持者们会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来抗议学校当局。而校长们和社会上另一部分支持者们也会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来证明自己限定学生活动的合法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20.
汪露 《新闻大学》2002,(2):37-40
在英国统治期间,美洲殖民地被剥夺了言论自由的权利,殖民地的司法权也紧紧掌握在英国王室手中。经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美国获得了独立,制定了宪法,对司法独立的制度进行了规定,同时对言论自由给予了充分保护。作为西方社会的两种基本价值,在之后的实践中,两者却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美国最高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和。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 美国宪法由正文及其27条修正案组成,保障言论自由的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①宪法条文只对公民权利进行正面规定,而并未对公民权利加以任何约束。所以,美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理论上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而在实践中,这种绝对的言论自由权必然会与其他的社会基本权利发生冲突。其中,言论自由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