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现象和规律的探讨,对体育运动中的美学成分和概念做了一般性的界定,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培养体育审美意识的建议,以便使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能从中得到更多乐趣,也使一些疏忽体育文化的人能真正领会体育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对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作家文学创作发展迟缓,这相对于傣族文学史上丰富的民间叙事文学成就和悠久的文学传统是相悖的。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日渐边缘化、式微化和作家文学失语的局面,与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无法超越传统,以及文学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脱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崔莺莺形象及其在文学演进中体现出来的相同或相近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外形关、含蓄美、梦境美和诗情美四个方面,而这种美学意蕴恰恰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体验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捷的对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个生动而简捷的方式,是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一,就是不仅仅把比喻当做修辞的手段,而当作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理解了比喻,理解了联类无穷的艺术想象之奥秘,同时也就理解了象征、夸张、借代、比兴、点染等等众多的艺术手段,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有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比喻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举其一而反其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休闲与审美的研究,就研究阶段与学术动态而言,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可谓萌芽与探索期;1995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可谓发展译介期;2001至2005年为第三阶段,可谓开始专门化期;2006至现在是第四阶段,可谓深入和实施期。就美学研究自身而言,中国当代美学大体经历了从本质论、认识论向语言论、生存论的转化,新世纪美学生活论指向更为突出,美学应该关注当下的生存环境和方式成为学界的共识,休闲美学研究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本文从突出人文精神,加强文本阅读,着重培养文学感受与审美能力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思索和探求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且历史悠久的大国,在我国当中有着很多的民间美术。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民间艺术的特征进行简单的论述,然后对民间美术转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笔者会阐述一些有关中国民间美术思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11.
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应总结实际存在的美的现象,融合东、西方美学已有范畴,提炼出新的范畴体系;对美的产生可取“多源”说,对我国古典美学应兼汇多派之说铸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按教育部要求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应该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要上好这门新课 ,“两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此基础上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 ,充分发扬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二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