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培育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学校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据《辞海》诠释,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  相似文献   

2.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其要义是依托学校各种软硬件实施,达成育人目标《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借助校训以实现德育功能价值是学校德育难点。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观之,校训是学校育人的基本理念,它必须被尊重。  相似文献   

4.
“恰恰”辨     
《古诗三首》之一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0册第3课)是一首意味隽永的诗篇。其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典型的工对。“恰恰”一词,教材和教参书训为“黄莺的叫声”,值得商榷。对“恰恰”的词义理解是有分歧。查阅新版和旧版《辞海》的诠释便不一样。旧版《辞海》释为“适逢其时之谓”;而新版《辞海》却注为“形容声音的和谐”,现在的诸多选本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考究,觉得还是旧版《辞海》的诠释合乎诗情,理由如下:一是从历来对“恰恰”的用法看。古典诗歌里用“恰恰”来形容莺声或一般鸟声是…  相似文献   

5.
何谓校训?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界定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尽管“德目”指的是德育方面的目标与内容,“训育”主要是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但德育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追求通常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抽象和认同,因此,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6.
浅说校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说校训湖北松滋师范学校李泽宇颁行校训,是我国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校训言简意丰,精短好记。悬之于学校大型建筑之上或教室之内,昭彰醒目,朝濡夕染,促人奋进。初版《辞海》解释"校训"说:"学校为训育河上之便利,选若干德国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  相似文献   

7.
何为校训?百度言:校训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可见,校训是为了让师生以此励己实践而存在的金句。可是,如果现在突然问起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我想答不上来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也包括我。不过,虽不能答出确切的校训是什么,但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个大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那几个全中国通用的"口号",不同的只是像小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9.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价值追求、精神面貌、特色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良好行为。1.校训价值定位: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  相似文献   

11.
辞书释义二疑陈鸿儒《辞海·语词分册》1067页“定”字第九个义项云:“通‘颠’。额。《诗·周南·麟之趾》‘麟之定。,”定有额义。《诗》“麟之定”即“麟之额”。为什么定有额这一义训呢?依《辞海》的说法是“定”通“颠”(即定是颠的通假字)的缘故。可是同书...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于振报《曾参(shēn)还是曾参(cān)?》一文,以《辞海·凡例》的说明和《辞海》对“‘曾参’的‘参’没有注音“为由,”如此可以认为:《辞海》中‘曾参’之  相似文献   

13.
读王力先生《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受到很大的启发。不过,其中所论“枥”、“羹”两词的译义,似乎还可以商榷。谨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见,敬侯指教。王力先生认为《辞源》、《辞海》都解“枥”为“养马之所”,新《辞海》解作“马厩”,《辞源》修订稿解“伏枥”为“马被关在马房里头”,《新华字典》则说“枥”  相似文献   

14.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15.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可能是《辞海》中的释义。《辞海》在“商  相似文献   

16.
“对于编书人来讲,《辞海》就是一个苦海。对于读书人来讲,《辞海》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这是李春平《辞海纪事》中的点睛之笔,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辞海》虽然是知识的海洋,但释文必须去掉“水分”,高度精炼,现试举60年代初苏步青所写的“直线”一条为证。《辞海》1979年版:“直线一点在平面上或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57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备受媒体关注,但广播电视中都把“戛纳”之“戛”读成:Ga。查《辞海》,戛纳电影节之“戛”读Jia,与“戛然而止”之“戛”读音相同。《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8.
赵刚 《科技文萃》2001,(8):181-182
何谓“上帝”,据《辞海》的解释是“主宰世界之神”;何谓“大爷”,此乃北京土话,《北京土语辞典》称:旧时仆人称一家的男主人,今天作为嘲讽之词.  相似文献   

19.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赦?《辞海》谓“通常指国家对所有犯罪者赦免或减轻其刑罚的措施”;《辞源》谓“对已判罪犯免刑或减刑”。二者行文稍别,大旨则一。今按《辞海》之说,犹可说也,而作为古汉语词典的《辞源》则有当别论。窃以为《辞源》之“或减刑”三字实属蛇足。今缕叙数家之说以记之。《唐律疏议》后附元王元亮《释文》:“今之赦也,罪恶之重已下,笞十之轻,率皆原宥,即名为赦。”又云:“赦则罪无轻重,降则减重就轻”。《玉海》卷六七:“大赦者,不以罪大小皆原。”《通鉴》卷二二○唐肃宗乾元元年十月,《考异》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