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参杀猪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相似文献   

2.
陈平过河     
《今日中学生》2013,(12):26-28
论语【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3.
一、从古今中外,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重要性。早在两干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人施教这一原则。他非常重视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是对一个人,看他的日常行动,观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意志的所向,他还有什么隐匿的呢?孔子对他相从的十名弟子,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而且,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是不是有闻即应去实行呢?孔子答道,有父兄在,应当禀命而行,怎能有闻即行呢?  相似文献   

4.
陈平过河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意思是说:首先观察一个人因何去做一件事,然后观察他如何去做这件事,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如此观察,一个人是好是坏还能向何处去藏匿呢?!它的本意是告诉人们如何去鉴别一个人的好坏,考察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论语·为政>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意思是说:首先观察一个人因何去做一件事,然后观察他如何去做这件事,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如此观察,一个人是好是坏还能向何处去藏匿呢?!它的本意是告诉人们如何去鉴别一个人的好坏,考察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讲过这样两则故事:孔子有一天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着急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幼儿园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意思是,对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经历,审查他的动机和意向,他的内心世界是隐藏不了的。虽然孔子并没有对人的心理做系统的研究,但却给为师者以启发:学生的心理是可以观察到和了解到的。当每位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后,再从其心理上找教育切入点,采取相应的和学生心理比较和谐的施教措施,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笔者想就五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作点肤浅的分析,并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以请教同行方家。  …  相似文献   

9.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  相似文献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为政》)孔子所说的上面这一段话,古时候曾经被当做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  相似文献   

12.
正某杂志推出的"立体课堂"栏目中,《变色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实录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生读后,交流)变色龙的外形。师:(板书:外形)谁来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生:"变色龙这么迟钝,怎样捕捉食物呢?"师:这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谁能根据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公交车上,有一位老人没有座位,中学生见状后礼貌地让了座。老人理所当然地坐下,一声不吭,满脸坦然,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旁边的中年人故意笑着大声问老人:"大爷,您刚才说什么?"老人惊诧地看着他说:"没说什么呀?"中年人不紧不慢地"启发"他说:"哦,我还以为您在说‘谢谢’呢!"刹那间车上人向中年人投来会意的目光。  相似文献   

14.
◆你问他:"一个三点水加一个来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嗯……念涞(la)i?"你再问:"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去呢?"他八成会说:"什么字?有这个字吗?念qu?"其实是"法"……◆伸出1个手指,问别人这是几。再伸出2个手指,问别人这是几。然后伸出3个手指,问别人1+1是几。答案是2,一般都回答是3。10人里最多1人答,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15.
自相矛盾     
正成语小故事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路人问:"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他答:"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它。"他又夸赞起自己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路人问:"锋利到什么程度呢?"他答:"它能刺穿一切物品。"路人质问他:"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听,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回答了。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存在的。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自相抵触。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读过这么一个故事:玛丽那天一个人在家,突然响起了门铃声,她不假思索地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怎么办?硬拼肯定不是他的对手!玛丽灵机  相似文献   

17.
呱呱鸟语林     
【呱呱鸟的呱呱】有一次语文课上学习《刻舟求剑》,老师提问呱呱鸟:"呱呱鸟,你认为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他应当怎么做?"呱呱鸟回答道::"我认为他不应该刻舟,因为刻坏了船家会要他赔的。他要是用笔画就好了!"结果呢?结果很严重,呱呱鸟实在不好意思说。我们还是一起分享一下:小呱呱鸟那些和阅读有关的笑话吧!  相似文献   

18.
宋修美 《现代语文》2010,(10):118-119
亚圣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确实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纯净与肮脏,  相似文献   

19.
太阳的颜色     
郭述军 《下一代》2014,(3):32-32
正"太阳是什么颜色呢?"猴子老师让同学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抬头就能看见太阳,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真是太容易了。首先是小麻雀举手回答:"太阳是火红色的。"然后是小狗回答:"太阳是金黄色的。"猴子老师也抬起头看看太阳,说:"很好,太阳就是火红色的,金黄色的。可是,我想知道,太阳还有别的颜色吗?"这下同学们可不会回答了,太阳还能是什么颜色呢?就在大家沉默不作声的时  相似文献   

20.
拍脑瓜     
施琦 《中学生天地》2015,(2):38-39,31
左脑风暴小波、哈里和简森三个人是同学。有一天,三人坐在一起说一件事情。事后有人问小波:"哈里说的是真的吗?他是不是在说谎?"小波回答:"没有,哈里没有说谎。"这个人接着问哈里:"简森说的是真的吗,他是不是在说谎?"哈里回答:"是的,简森在说谎。"这个人又问简森:"小波在说谎吗?"那么,简森会如何回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