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这样,就产生了情感对象。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情感对象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 ,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 ,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 ,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 ,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 ,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 ;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 ,则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等内心体验。良好的内心体验和激情 ,能使人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会涌现。“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创设学生良好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乐于学、勇于学。四种基本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 ) ,何尝不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3.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在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从理性上传给学生一些知识,道德规范,更要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开动学生情感的闸门,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目的。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反过来,这种内心体验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39):83-8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时空,这种体验与数学建模教学不谋而合。然而,目前在日常数学课堂中数学建模教学并不多见,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提高学生建模能力是许多数学教师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教师反馈等资料的搜集分析,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学与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主观感受或切身体验。这种内心的感受或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情感过程。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积极学科情感积极学科情感指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能使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对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扩张性,消极的情感体验将约束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会带来内心的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就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出发,妥善地安排其学习内容。那么,创设“最近发展区”是达到这种效果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焦虑是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受个体的认知评价、遗传素质和人格特征等身心因素的制约。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身心健康。控制考试焦虑有“自信训练”、“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等多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高中英语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以各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为中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使其在师生间的互动及学生的互动语言活动中体验英语,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加强语感。这种体验式学习同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高中学生全面参与的所得,重点是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情绪,即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产生想听、想说、乐学的愿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朗诵过程中,如果朗诵者能抓住内心视像,让它统领语言、带动表达,就能有效提升语言的表现力。构建朗诵中的内心视像可以从分析作品与体验作品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作品是为了确立内心视像的主题与基调,体验作品则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内心视像,提升其丰满度。  相似文献   

12.
音乐内心听觉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音乐基本素质,这种素质能够在后天的训练中获得。从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出发,遵循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训练的规律和方法,对提高音乐记忆、内心默唱、背谱、听觉预感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终能获得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强调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强调体验是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对正确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出现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对不正确、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便会产生内疚、愤怒、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在不断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表明了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与道德认识水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而且应促其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事物的丰富情感。语文教学应直达学生的内心,关注其内心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原型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适于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互相交流中自悟,形成独特的体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音乐、图画等辅助手段营造体验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情绪是个体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由三个成分构成: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情绪的不同状态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遭遇负性情绪,通常会引起人的不愉快的反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的独特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课改的推进中,许多人在追寻着语文课堂的“精神家园”,但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人文影响的“面具化”,价值追求纷扰杂乱,情感熏陶又“内心体验”,徘徊在“精神家园”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焦虑叙事是现代派小说家施蛰存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书写方式,其一表现为向内心进发,投到对自身的内心的精细考察中;其二表现为淹没、冲击或消灭他人的主体性,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这种焦虑叙事是作者站在急剧变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错点上所体验到的内心动荡不安的冲突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9.
席行涵 《新读写》2014,(7):110-110
何为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种相互排斥的事物,接触这些事物的人,便能体验到多少种内心冲突。  相似文献   

20.
朱莉 《快乐阅读》2012,(10):124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从人文教育入手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