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班主任之友》2003,(1):61-61
著名导演陈凯歌首次执导的一分钟公益广告片《橘子》还没有播出就引起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陈凯歌的名人效应,更因为它传达的主题被认为是在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两位著名导演,两部公益广告,两种教育价值观此片情节简单。西北农村女孩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在她走进考场前,—场大雨从天而降,女孩赶去用一把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  相似文献   

2.
按照袁枚的“破卷取神”法通读耿红卫的《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2007年出版),我感悟这本著作的灵魂就是“语文教育新理念”。作者认定:“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内在统一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所作的实然判断和应然判断的有机统一”;“语文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是教育主体对语文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注重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育人的价值。”笔者作为从教语文半世纪的老兵,  相似文献   

3.
《“老粗”优越意识》一文认为,劳动人民“以没知识,没文化为荣的‘老粗’优越意识……其实是一种民俗心理”,这种观点曲解了人民大众所创作的贬斥旧文人迂腐题材作品的真实意图。以民间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民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为视点,认为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及结论理应客观、公正,更不可脱离人民大众的群体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高考这种改变命运的‘神奇’魔力,今天依旧存在。教育其实已不需要这般‘神奇’,而需要回归平淡,将读书变成每个人日常的需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充分认识学《讲话》促‘三进’的重要性”,“把握‘三进’的精髓、提高‘三进’教育实效”、“‘三进’的关键在于落实”等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学好《讲话》促“三进”这一重要工作真正在学校得到落实,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在学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中贯彻始终,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岁崇敏近期发表了三部教育理论专著《教育的智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三部曲’暨价值主义教育研讨会”上,他指出“当我们捧着先人发明的指南针而迷途不返的时候,应该反思的不是指南针的价值,而是制造和使用指南针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读了2003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登的《家长才是“上帝”》一文后,笔者对文中“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之观点很是赞同,但对文中“家长是学校教育服务的‘上帝”之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今日教育》2010,(1):44-44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引发的社会对教育问题大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主张,对学生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色’教育。在表面上‘刷’了一层‘三德“三观“三个主义’,这是走过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名作,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对《项链》的理解,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理群教授写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不同意“批判女主人公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之说,提出“作者并不热衷于对这位女主人公的‘逻辑’与追求进行严厉的价值判断”:“人们早已习惯于把‘追求享乐’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凤杰 《中国德育》2006,1(8):85-86
读了《班主任》2006年第3期袁慎彬、张燕合写的《一堂“生成”班会的启示》一文,笔者深深地被作者勇于对班会课进行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所打动,但对文中提出的“真正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班会主题是‘生成’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笔者以为,生成的班会主题对学生有教育意义,预设的班  相似文献   

11.
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激起了一场关于新课程改革是否“轻视知识”的大讨论,许多著文已经从知识发生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王先生的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试从代价论的视角对王先生的论点予以回应,即认为新课改“轻视知识”之嫌恰恰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代价。因为新课改吸收当代知识观合理成分,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诠释,必然在价值取向上有所取舍。淡化和克服传统静态知  相似文献   

12.
■应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包括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见《中学语文教学》2000,9)。关于人的“精神”的教育,绝不仅限于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等等“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而且要从学生的“人格”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切实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一个作为人的“自我”生存、发展应当具备哪些“精神”?怎样才能充分体现“自我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人”,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14.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撰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用‘创造史观’,即谁为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并且这些新东西是有益于人类进步、人类幸福,有益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谁便是历史的创造者”。笔者又撰文提出另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群英史观”。它认为:“创造史观的确立,同时也论证着一种…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六册《什么是知识》一课的后面,有一个思考题说:“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指出:‘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本文是怎样围绕‘什么是知识’这个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其实,这篇课文并不是围绕“什么是知识”这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在某地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章,题目就是要增强经营意识。章说:“市场经营是没有边界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出现,教育的‘产业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教育不再是‘纯净的公共产品和对人的恩赐”“办学也不再只是‘找市长’而还要‘找市场’”。  相似文献   

19.
吴小贻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98-99,129
本文立足于《班主任》开设的有效性及师专实际,从易教易行,行之有效的角度对《班主任》教学方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笔者提出的“理论讲授--‘少而精’”;“课堂讨论--‘少而深‘;“案例分析--‘多而活’;“知识集锦--‘博而新’等几条措施,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之谈,算不上是完整、理论化的《班主任》教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变革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无疑是我国当代高中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这个新《课程方案》与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进行文献比较分析表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形式上的主要进展表现为“层次分明”“用词准确”和“表述简洁”;在内容上的变化主要为“丰富了内涵”“强化了基础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在价值上的进步则主要有“从‘静态割裂对立’走向‘动态整合统一’”,“从‘结果取向’走向‘结果与过程整合取向”以及“初步建构起了‘发展为本’价值体系”;同时,也存在着“忽视道德发展”“弱化知识学习”和“悬置心理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