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夏季的一天,在黎巴嫩的某个恐怖组织发出威胁说,他们将杀害被他们劫持的美国人质。美国政府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等候在白宫新闻发布室的记者们急于了解美国官方将做何种反应,他们围住一位白宫顾问发问道:“布什总统此刻在干什么?”“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收看CNN,”这位顾问说,“CNN正在播出采访中东问题专家的专题节目,或许某一位专家的意见将被总统采纳。”1989年12月美军入侵巴拿马后,苏联方面的第一个反应是在半夜将CNN驻莫斯科的记者请到克里姆林宫。在那里,一位苏联新闻官员对着CNN的镜头宣读了谴责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声明。几个小时以后,美国驻苏大使才接到苏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利比:切尼幕僚涉嫌“特工门案”辞职经过22个月的调查,美国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因“特上门案”被美国联邦大陪审团以妨碍司法公正等五项罪名正式起诉,他10月28日引咎辞职。此案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布什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没有受到指控,暂时逃过一劫。“特工门案”发生在2003年。当时,一位名叫普拉姆的美国特工被白宫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3.
比较一下CNN(有线新闻网——译者注)每周“世界报道”的新闻报道抽样,可以看出其在报道类型方面与ABC(美国广播公司——译者注)、CBS(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和NBC(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报道不同,后面三者的报道类型已有研究涉及过。自1987年以来,“世界报道”一直不作删改地播发来自其它国家的短稿。这篇文章分析了1989年新闻报道抽样的内容。CNN将艺术主题放在第一位。而与此同时,对美国新闻网国际新闻报道的近期研究表明,艺术在其中只占第十三位。一些国家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提供新闻材料的机会,如日本、西德和越南。这篇论文讨论了CNN对有些类型的事件所采用的不同观点,并运用了更具建设性的语调。这些也许正是人们期望从所提供的新闻中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文燕 《出版参考》2007,(8):43-43
温格·朱利是美国的一位婚姻问题专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幸福婚姻法则》,为了提高该书的发行量,他决定聘请一位代表性人物作为该书的代言人。 2006年情人节,有一对夫妇被美国有线电视网(CNN)隆重推出。他们是102岁的丈夫兰迪斯和101岁的妻子格温。这一天,他们之所以成了美国的新闻人物,是因为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美国,他们俩创造了一项纪录,婚姻维持了78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有一个高度机密的白宫代理机构,负责在遭到核攻击、政府瘫痪和法定的指挥接替程序又无法运转时接替政府,实施应急替代计划。CNN的报道说,它的一个调查小组已经发现这一机构确实存在。该机构控制着一个可选择的接替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决定终止转播CNN以色列有线和卫星委员会8月1日宣布,他们已同意三家有线公司终止转播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CNN)节目的申请。此举意味着今年10月底CNN将同以色列观众说再见。以色列这三家主要的有线公司称,今后不再转播CNN节目是由于经济原因,因为他们经过数月的谈判仍无法与CNN在收益分成上达成协议。但CNN则指责以色列此举是出于“政治歧视”,并利用“敏感的政治局势”做文章。此前,以色列政府和民间都曾指责CNN在巴以冲突报道中偏袒巴勒斯坦一方。京沪联合举办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来自北京、上海两地政府部门…  相似文献   

7.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8.
中外新闻学家对新闻所下的定义多强调一个“新”字。现在不仅要求所报道的新闻是最新的,而且许多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干脆进行现场直播。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央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亲赴现场,报道前线战争进展情况及世界各地对整个事件的反应。现在新闻的新,是各大媒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有力法宝。美国CNN有线网总裁说:“CNN播放的是世界正在发生的.直到地球停止转动。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政府严管“9·11”事件等敏感事态的新闻报道两则关于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中对新闻报道控制的消息让人深思。其一:白宫向媒体下“禁播令”华盛顿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美国白宫发言人当晚表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已经要求美国各电视台慎播本·拉登的电视讲话。因为拉登可能通过电视讲话这一形式传达他的命令与指示。白宫发言人说,政府的目的是不希望恐怖分子借助本·拉登的电视讲话接受到恐怖指令。因为“拉登的电视讲话就算不是向他的手下发布命令,也是在宣扬他的恐怖论调”。其二:白宫严管“美国之音”9月1…  相似文献   

10.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和医生们新近“发明”了一个新的病名——“CNN综合症”。他们说,该病的症状是精神狂燥,病因是过多地观看有战争画面的电视节目,而“罪魁祸手”就是以CNN(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为  相似文献   

12.
“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套用在对报纸未来命运的关注上最合适不过了。报纸经常被描述为处在灭亡边缘的恐龙。由于他们历史性地依赖印刷机和纸张,许多人推测他们将不能同新形式的电子媒介相竞争,因而最终会逐渐消亡。②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甚至给出了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③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未来真的是“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将很快被高速飞驰的信息列车碾得粉碎吗?…  相似文献   

13.
海湾战事本应是迈克尔·杜根“青史留名”的好机会。这位美国将军1990年7月1日出任美国空军参谋长,一个月后就发生了海湾危机,对于一位职业军人来说,可谓躬逢“盛事”。谁知如此良机,却被他轻轻错过:只因嘴不把门,泄露军机,被迫从此“挂甲”。身为军人,杜根却很欣赏“公开性”。上任之初,他就要求空军将领对记者更公开些。他说,领导人“必须做到真诚坦率,他们必须成为话能说到点子上的人,他们必须耍一些与之相配的花招,进行与之相配的宣传”。可是,杜根讲这番话时,似乎忘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一再告诫:军方不要和那些喜欢无事生非的记者搅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根据《联合报》报道,担任驻白宫记者近60年的前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玛斯最近过86岁生日,并出了一本新书“民主看门狗?”书名的问号,表达了她对如今驻白宫记者的批判,书中痛批美国媒体沦为官方传声筒,已从“看门狗”变成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被封为“白宫首席女记者”的汤玛斯,曾采访过9位美国总统的经历,让她的著作有如历史教本,不过,她的这本新书主要是对美国新闻业痛下针砭,“民主看门狗?”还有一个副题“:华盛顿记者团的式微及有负公众期待的作为”,显然后生晚辈记者的表现,让汤玛斯十分瞧不起。在华府历经一甲子采访生涯,素以发问…  相似文献   

15.
我作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达五年之久,主要分工采访白宫。如果说对白宫毫无见闻,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但终日来去倥偬,说见得多么深广,也非实在之谈。现仅就印象较深的几件琐事,稍加整理,借以了却一件未尽职守的心事。莫名其妙的“安全审查”在美国,作新闻记者本已是“无冕之王”了,当白宫记者更是“一进龙门,身价百倍”,为同行们所仰慕。这除了因为是常在总统周围,容易出头露面以外,还因为所有申请作白宫记者的人,都要经过时间最长而又繁琐的“安全审查”。一俟被通过拿到记者证,就好像得了“最高的奖赏”。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伦敦申请英国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16.
外遇的温床     
一位研究婚外恋行为的美国专家说,互联网正在变成婚外恋的好场所,即使是待在家中没有机会接触工作伙伴的家庭主妇,也有可能通过网络被人引诱。《一夫一妻制的神话》一书的作者、研究通奸行为的专家瓦格安说:“我预言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她是研究不忠行为的专家,她和她的丈夫还在网站上回答有关问题。她说,她的这本书有一半的资料来源于网上的这些信件。她说:“家庭主妇在聊天室会向陌生人公  相似文献   

17.
根据英国出版家协会出版的“1989年书业年鉴”的统计数字,英国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1986年,在被采访的人们当中,有将近60%的人说,他们在上个月读过书。而在1977年,被采访的人们当中,只有54%的人说,他们在上个月读过书。英国人常把读书作为下班后的空闲时间里的一种消遣活动。英国人在夏季比在冬季更加喜爱这种活动。在夏季,被采访的英国人之中,有53%的人说,他们把每周下班后的一部份空闲时间  相似文献   

18.
王展 《青年记者》2009,(18):86-87
“报纸消亡论”并非新鲜话题,美国的一位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到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我国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类似的观点:中国报纸可能在30~35年内消亡。  相似文献   

19.
1975年,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旅居美国后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亦译为《瞬息京华》),被欧美汉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日本文学界有人曾向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将它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林语堂也被国际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  相似文献   

20.
曾有一位记者对他说:“如果我俩同去火灾现场,恰巧碰到一位消防队员从里面出来。我会问他火灾是如何引起的,而你则会问他为何要当消防员。”他自己说:“麦克风就像是情人,从不和你争吵,你说了算。”演播室里的拉里·金总是这身打扮:戴着眼镜,梳着大背头,穿着背带裤,右手腕上还套着个手镯。每晚9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拉里·金直播节目”就从华盛顿传送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由主持人拉里·金将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名流请到演播室来,就一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自由交谈。该节目极受欢迎,观众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