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精神财富的象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我国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由原来的单一的文化事业转变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人民享有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把民族关系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开展海洋国土教育 增强海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海洋世纪需要有正确的海权观念,而海权观念的树立有赖于广泛、深入地开展海洋国土教育。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正式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的今天,深入开展以确立正确的海权观念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修正人们在国土问题上的片面认识,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加强海防建设,加速海洋经济开发,无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就中国海洋国土的确立、海洋国土在中华民族振兴中的特殊地位、如何在海洋国土上充分行使海权等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读者对这些事关国家根本战略问题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4.
谈依法治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法治理论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的提出 ,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认识上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它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涉及到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跨入 2 1世纪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国家文化职能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前,党中央从全球化时代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并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职能的拓展和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十月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今天,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晶经济的科学结论,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飞跃。实现这个飞跃,是人们反复探索的结果。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创建者和最初领导者的列宁,也是最早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人。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不仅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而且不断完善、发展了这一理论,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动力、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否要划分发展阶段?要划分成几个阶段?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带来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对这种影响必须有一个评价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方法和途径上,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体系,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曾做过深刻的总结,他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革命导师的这一光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不发达,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怎样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避免以前我们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和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失误,笔者认为,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顺利进行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0.
开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55个少数民族有9120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部国土的64%,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的繁荣和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因此,加速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50年代中期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换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研究、学习和借鉴。 1956年,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不仅是我们党面临的全  相似文献   

12.
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认识,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的论断.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后,便迅速开始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又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使私营经济已基本不复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了迅速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较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总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地理方面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资源、人口、民族、经济、国际地位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自觉地遵守有关法令、法规。通过认识祖国领土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以及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和人均产量的占有量较少,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国土需要合理整治等事实,增强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而艰苦奋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国情教育常用的途径是通过地理教学活动,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法把国情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全部的地理教学中去,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根据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的现实情况,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和我们社会发展前途的政治高度,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任务及其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认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1893年—197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力求认识和掌握国情,认真总结我国和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先后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开创适合我国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历史时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世纪目标,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法治是民主与法制的有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泊9法制要求一直是邓小平法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我们过去的文件和报告中,通常使用的也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与深入思考。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二战之后,广大亚非拉地区争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面临着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有的国家如中国、朝鲜、古巴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有的国家如印度、巴西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也有的提出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本民族的、宗教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好,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好,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以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二战后选择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再实践、不断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也是一个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曲折交错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性认识,不断完善的,也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创新之后才逐渐形成,逐步深化,更加全面。中国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线索: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再到“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方面越来越全面与协调。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重建现代国家制度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拥有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因素、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中国文化因素,具有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中国文化优势,为世界的经济增长、减贫和贸易作出了贡献,同时中国也实现了从落伍者、失败者,到后来者、追赶者、赶超者,再到成功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加更加强劲的定力。  相似文献   

20.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时代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了新时代下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厘清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制定立法应对策略,促进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对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进教育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