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的活用     
李澍杨 《辅导员》2010,(2):56-58
所谓词类活用,即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的活用,就是说,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词性,本来经常用做甲类词的,临时移而用做乙类词,在句子中暂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
蔡丰 《考试周刊》2014,(71):20-20
古汉语词类活用中因不明活用的性质存在大量误用现象。本文主要从误把词语活用义当做义项、把词语本义当做活用义及把词语引申义当做活用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现代汉语申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词类活用和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不是一回事,一部分词类活用现象实质上属于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并不是词类活用;而一些看似是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的现象实际上却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章主要以名词和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名词的活用与名词的超常搭配以及形容词的活用与形容词的超常搭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1)小伙子长得好帅啊!(2)那位明星的武打动作好帅啊!(3)你的电脑好帅啊!例(1)中的"帅"指人的长相漂亮;(2)中的"帅"指人的武打动作打得漂亮;(3)中的"帅"指电脑外观好看。显然这三句话中的"帅"都是形容词,分别用来指称  相似文献   

5.
张海学 《考试周刊》2011,(48):37-37
古汉语中,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考察“形容词+子”格式构成名词规则发现,只有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通过这一规则构成名词,但是具有很强的限制性。这类名词中的“子”功能不同,有的是词缀,有的是类词缀。这类名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使用上具有口语色彩,其中表人的部分还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牛”是一个名词,在鲁迅的作品《风马牛》中就活用成了动词:“偏来‘牛’一下子的”。随着生肖纪年的推广宣传,牛年,如“牛气冲天”(套用成语“怒气冲天”)等,“牛”的活用现象广泛运用。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8.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这种活用现象不仅在文言文中使用,在某些成语中也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在讲课时作为例证,一方面印证了文言语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高源 《现代语文》2006,(5):48-52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s)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s).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韩礼德同时区分了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t realization),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t realization).本文试以古代汉语为例,来探讨概念语法隐喻与古代汉语形容词活用的关系,以此分析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与隐喻思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胡文婷 《考试周刊》2009,(37):136-137
形容词名词化是名词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定冠词+形容词”这一名词化结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被人们广为使用。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定冠词‘the’+形容词”这一部分转类构词法的类型,并就其表达的含义、产生机制、产生原因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异名同实"是指一个事物具有多个名称。王念孙《广雅疏证》的考释中反映出古人为动植物命名有八种理据。单个词的理据不简单等于词汇现象的成因、根源。人们总是选择适宜的理据作为命名依据,加之词与词在符号层面又有多种关联,这二者是古汉语词汇中"异名同实"现象的主要成因。因此,形成异名组的根源可分两类:一类是植根于符号关系的"符号关系型根源",一类是植根于认知理据的"认知型根源"。其中,认知型根源是造成"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核心性要素,这一根源的思维基础是具象思维。  相似文献   

12.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学习和掌握。笔者在教授《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时,对句中“弱秦”的理解颇觉困惑,教材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可以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第33页)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相似文献   

13.
"网红"语言作为一种传统实体语言的变异存在体,不仅是一套具有"非主流"表意能度的语言符号体系,更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的"现象性"表征。每一种宏观性的语言变异都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无论在人类语言变异的历史进程中,此种变异能不能作为固定的沉淀成为传统语言的一部分,但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及所反映的"现象性"存在,却是人类探索社会的时代性文化心理和研究语言变异动因、作用和影响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兴”、“快乐”和“愉快”均表示高兴的情感。本文对五种语别CSL学习者使用这类词语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观察。在深入分析学习者误用表现的基础上,挖掘这三个词的混淆原因并进行语义分析,针对学习者的混淆特点提出辨析这三个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许丹丹 《考试周刊》2011,(54):99-101
"名词+名词"结构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搭配,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学习者使用"名词+名词"出现的错误占所有词语搭配错误的11.8%,因而,有必要对中国学习者的"名词+名词"使用情况进行一下全面分析。基于CLEC(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两个本族语语料库LOB和BROWN提供的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名词+名词"进行比较,进而为大学英语学习者及教师提供此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描述性作文中颜色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情况,将其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中的该类搭配频数进行对比研究,并使用AntConc软件对该类搭配进行频数统计。统计结果表明:该类搭配结构受母语思维影响较大,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较为突出,并同时受社会体制和社会舆论导向及学生个人喜好影响,也与学生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该类搭配的差异所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该语料库来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对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汉语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进行全面的论述。论述关及古代汉语修辞学,也关及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而用以观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理论、方法有所不同。本文是拓宽修辞研究的思路和加强修辞研究的科学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达能力,人们在语言运用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法则———语法。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语言都要遵守这一法则,但语言大师鲁迅,在特殊的语境下,常用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矛盾语言来表达特殊的情感,收到了极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杏雨 《现代语文》2006,(3):112-113
"副 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 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顶悲剧""又肉感"的台词,但80年代以来副词与名词的组合大量出现,"很淑女"之类的说法开始被人们接受.现在,"副 名"结构不仅广泛存在于口语中,而且在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从地域范围看,从南方到北方都在使用,借助今天发达的传媒,"副 名"结构已大有蔚然成风之势.  相似文献   

20.
马晓菲 《考试周刊》2011,(51):118-120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温感形容词这样一个体系,且这些词或多或少都有语义扩张现象,它们的扩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对这种语义扩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喻手法较系统地整理了"あたたかい"和"暖"各个义项之间的扩张过程,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