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末是反思的季节 ,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 ,该是这个季节最为苦涩的果子。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但偏偏她是“语文” ,使仁智之争演化成短兵相接之战 ,有了那么一种火药味 ,这还真使愿意看到良好结果的人为之担忧 ,为之扼腕。这令人想起于漪老师在写给王晨先生信中语重心长所提醒的“讨论贵在交流思想、集思广益 ,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 ,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 ,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 ,但于漪老师并未以“权威”的盛气去凌人 ,反而劝说“千…  相似文献   

2.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庆 《江西教育》2009,(1):58-5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于漪语文教育书简是研究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于漪老师高风亮节品格的突出体现,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语文学习》从今年第九期起,开辟专栏,陆续发表,并向广大语文界同仁广泛征稿,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流金岁月,四十载春华秋实。2019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语四十年暨于漪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致辞中首先向中语专委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肯定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号召语文教育工作者像于漪老师一样坚持教文育人,学习于漪对党忠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月初,笔者代表编辑部参加了“薪火相传话师魂——庆祝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代表一起,向“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于漪老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奉献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8.
又见于漪     
2009年11月,时值上海《语文学习》举办“第四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知道会议上有于漪老师作报告,我捧着惴惴之心,想,一定要讨于老师一个签名或题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陷入新困惑的时候,韩国历史剧《大长今》的热播,给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和中国电视剧创作者一针清醒剂,藐视也罢、漠视也罢,都不能回避和掩盖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问题———超越与坚守。在哲学上,“超越”与“坚守”是矛盾的辩证统一,“超越”是事物结构的根本改变,是质的变化;“坚守”是事物结构的维护,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在美学上,“超越”是开放的张扬、是超脱之美;坚守是坚定的自我、是静观之美。在艺术创作上,“超越”是对固有模式的突破,对崭新形式的探索;“坚守”是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对艺术个性的坚持。而今天,《大长今》无论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历史意识的超越、文化观念的秉持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借鉴和思考:超越创作模式,坚守艺术个性;超越历史苍白,坚守艺术真实;超越狭隘意识,坚守文化灵魂。  相似文献   

10.
“教海无涯学为舟”,这是于漪老师对我们的谆谆告诫,而重视写教后记,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探索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帮助自己驾驭“教学之舟”,更快地驶向教学艺术的彼岸,则是于漪老师对我们如何“学”的一个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1.
走近于漪     
《中学语文教学》2001,(12):12-14
2001年9月29日,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教师研究中心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召开了“走近于漪”恳谈会。来自全国各地出席“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近60名青年教师,有幸与他们仰慕已久的于漪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亲切交谈。于老师微笑着一一回答了他们的提问。限于篇幅,下面仅刊出部分座谈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及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语文教学谈艺录》《我和语文教学》《学海探珠》《追求综合效应》《教你学作文》《作文教学导论》《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  相似文献   

13.
“墨驰思深,书香人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熠熠生辉、启人心智的话语,是我在历时半年通读了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之后,最深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14.
困惑     
那天晚上,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语文学习》2010年1期),读到“前不久.季羡林老先生过世了……钱学森老先生过世了……任继愈老先生过世了.继承发展的大师何在?”感慨中,突然想起了唐承彬先生!  相似文献   

15.
于漪 《现代教学》2009,(3):22-23
2008年12月31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表彰于漪老师对上海和杨浦基础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 此次研讨会着眼于教师内涵发展,关注教师成长。与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就于漪老师对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新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成绩发表了见解。本刊将于漪老师及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6.
说实话,于漪老师是校长,是特级教师,又是全国劳模。对她,我以前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此次有幸拜读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自觉如聆面诲,获益匪浅。在此推荐这本好书。通读全书,字里行间处处闪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于漪老师有扎实的功底,深邃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是“举重若轻”;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胸怀祖国,肩负着民族振兴的责任,她对语文教学又是“举轻若重”。  相似文献   

17.
王友 《教育》2021,(23):26-27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听说过于漪老师.因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直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我们,而且还经常向我们推荐于漪老师的文章.于是,我在懵懵懂懂之中逐渐知道语文界有一个于漪.记得那个时候,于漪老师在《语文报》经常发一些师长寄语、和中学生谈语文学习之类的文字.我一直订阅《语文报》,就是为了能够读到更多于漪老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耿静静 《语文天地》2013,(12):62-63
读了于漪老师《破“怕”·攻“难”·激“趣”——学生习作心理浅探》,深有感触。现在针对攻“难”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中文自修》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上海市第三届语文教学与高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沈本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庄辉明、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帆、《中文自修》杂志社主编李锋、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巢宗祺,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以及高考语文命题组.阅卷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代表,还有来自一线的语文老师和教研员代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引起了语教育工作的广泛关注:拍案而起有之,批判挞伐有之,提出修改意见有之,解释主旨有之,提出质疑有之,表示不解也有之,可谓毁誉参半。于漪老师认为语“新课标”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探讨、筛选、提炼、研制后诞生的,充满了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