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层次分析法,围绕经济辐射力的3要素经济辐射源、经济辐射通道以及经济辐射流选取指标,构建宁波都市圈经济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宁波都市圈中心城市2010—2015年经济辐射力水平的纵向动态分析以及与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周边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宁波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力水平虽持续上升,但辐射水平却很低。另外,在此分析基础之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从宁波中心城区在经济辐射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出发,探究宁波中心城区对不同通勤圈区域经济辐射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GDP、人均GDP和经济密度空间格局由成都、重庆市中心向外呈圈层状扩散.成都都市区联系量和隶属度圈层分异明显并按轴向延伸,近郊区县联系量较大,辐射范围相对有限.重庆都市区辐射范围广、辐射强度大,联系量和隶属度主要呈扇形扩张.成渝经济区内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区经济腹地各占半壁江山.联系成都都市区与重庆都市区之间的轴线,经历了"连接-断开-再连接"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的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了北京、上海两地的技术扩散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多数区域而言,来自北京、上海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并且整体上看,来自北京技术扩散的总体影响要高于上海,但两个城市的影响均低于本地R&D、国外的技术扩散。同时,北京、上海的技术扩散效果随地理距离而发生变化。实证结果肯定了京沪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但京沪技术扩散弹性值总体较低,并且更多是对邻近区域的扩散,也表明京沪对外技术扩散辐射半径有限。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增长,赣州城区交通拥堵指数日渐升高,加上河套内中心城区多以地面道路为主,少有快速路,同时繁多的红绿灯路口更是加重了城区的交通压力。本文通过寻找车联网研究的共性及特性问题,为建设"智能交通、智慧赣州"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荆门城区粉尘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荆门城区自1984年建市以来,结果近20年的建设,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牡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工业布局。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粉尘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市民反映强烈,如何加强中心城区粉尘综合治理,保持该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璇  邓向荣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23-1330
针对以往技术空间扩散测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四大直辖市技术空间扩散范围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在科研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RD投入强度是影响最终技术空间扩散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技术空间扩散过程的耗散性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技术辐射,技术进步缓慢从而诱发"技术落后陷阱"的出现,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且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市发展目标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科教和人力资源支撑,建设辐射鄂豫陕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与之相配的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对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地方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构建与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中心城市市区经济为研究对象,构建浙江省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共1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4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浙江省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并对浙江省中心城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中心城市,是山西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物流等的中心。必须发挥好太原市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及辐射作用。通过对太原市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在山西省所处的地位进行分析,提出太原市必须高度注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太原市以及山西省的物流中心、金融资本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及研究开发中心,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新经济的增长,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太原市及山西省的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桐  白刚 《大众科技》2021,23(6):16-20
文章通过对1949年以来的桂林城区城市肌理的演变进行分析,明确桂林城区城市肌理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桂林城区城市肌理演变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桂林的城市肌理发展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四方扩散,西部临桂的肌理扩展尤为突出.桂林城区宏观城市肌理演化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之前,沿路带状生长;1979-1995年,以古城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特别是大量私有车辆的出现,城市停车问题日益严重。为更好地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以南和县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为基础,分析南和县中心城区现状停车存在的问题,利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对规划年中心城区停车泊位进行需求预测,并提出停车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北京市2001-2009年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旨在分析在北京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部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2)中心城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北部城区内部和南北城区之间;3)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贡献最大;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政府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部分区县的优势产业带动.  相似文献   

13.
章利群 《科技广场》2011,(4):119-122
近年南昌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未来产业转型发展,对南昌中心城区的经济增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南昌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城区产业转型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非均衡发展视角下."扩散"与"极化"一对矛盾力的此消彼涨使得区域人才结构经历"散化"、"中心极化"以及"和谐成熟"三个阶段.各阶段,"扩散"与"极化"两作用力非均衡发展的矛盾使得区域内各经济单元间人才结构冲突的表现特点及化解方式各不相同.在详细分析各阶段人才结构冲突表现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深入研究了沪、江、浙地区人才结构冲突情况,并就不同阶段人才结构冲突的化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化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刚  郝岩 《现代情报》2007,27(9):220-221,225
近年来,上海的知识服务业迅猛发展。已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战证明。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将推动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区域经济产生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通过东京与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为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日趋强大后沿交通线对周围环境产生辐射作用,由于较大的接触优势使交通沿线成为产业带,并相对周围地区形成发展轴线,其能量进一步向周围传递扩散。本文将增长极、轴作为扩散源,圈定研究区域范围,建立3类边界条件下经济扩散的稳态与动态模型,探讨其求解方法,从而尝试为经济扩散规律、过程模型及增长极轴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寻找一条机理的定量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区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上形成的,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区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区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8.
要能够实现高新技术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创新扩散效应适度均衡和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需要探索"一区多园"的运行模式,创新"一区多园"的运行机制,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和各级各类工业开发园区的有效对接,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治理方式,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从时间、空间和方向3个维度,对1995-2018年所颁布的323项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解释中国PPPs政策扩散的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我国PPPs政策创新目前正处于"S"型曲线的快速扩散期;政策空间扩散上,呈现出地区性辐射扩散的特点;政策扩散方向上,存在着中央向地方自上而下、中央内部部门由高到低的层级扩散,以及各同级政府部门间的平行扩散路径。为提升政策创新扩散效果,政府应将政策模仿经过政策学习后转化为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用地扩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雪  柯长青  冉江 《资源科学》2008,30(3):385-391
本文以1986年、1996年、2002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南京市江宁区城镇用地(包括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工矿用地)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年间城镇用地扩展数量大、速度快,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城镇(中心城区、建制镇)是扩展的主要贡献类型,空间集聚性强,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区(原东山镇)以“圈层式”模式向外扩展,长江沿岸地区(如江宁镇)由于拥有良好的岸线资源而成为新的用地增长点;工矿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较强的空间离散性,扩展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地区,呈显著的“轴向”扩展模式,这主要与交通干线及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位置有关;经济、交通、政策等人文因素是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其扩展的宏观趋势和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