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宏迁 《甘肃教育》2014,(16):71-7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德育教育为先导,道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一门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重现学生生活,通过多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本质及内容,才是实施好这门课程教学、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坚持生活为本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但是综观近年来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发现,多数教师把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为外部行为的内化过程。在教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顾学生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总的看法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吴芳 《生活教育》2015,(7):88-89
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又是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该文指出应在品德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立足“儿童生活”,努力体现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杨泽源 《教师》2016,(4):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以图画、照片和较少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教材内容。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有备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插图。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个活动主题前设计单元导图,由优美鲜明  相似文献   

6.
李红敏 《小学生》2010,(9):46-4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7.
王丽君 《考试周刊》2012,(20):130-130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自己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品德与生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方式研究生活。本人在使用《品德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满足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需要。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榜样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寓教于乐,思行并举。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18,(4)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之中,科技因素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领域,科技应用的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重要促进要素,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同样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它应用的广泛性,现在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便在于如何实现它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整合了,这也是此篇文章所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堂处处散发着童趣的品德与生活课。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拉拉手,交朋友》。老师问小朋友“: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年级小朋友又脆又响的声音好像爆豆子“:陈东”“、王天”“、张明明”“;蓝猫”“、奥特曼”、“天线宝宝”;“小鸟”、“小兔”“、小花猫”。老师早就预料到小朋友会这样说,除了“陈东东”等几个小朋友以外,将奥特曼啦、小鸟啦等其他小动物的形象一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老师问小朋友,你会讲你的好朋友的故事吗?这一问教室里开了锅,这个说奥特曼会斗怪兽,那个说天线宝宝会跳好看的舞蹈;这个说小花…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新教法,才能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赖春霞 《广西教育》2013,(29):41-42
2010年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入了有效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问答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开放了课堂,把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互动性、主动性、能动性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现笔者谈淡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效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有效教育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整合要素组合有效教学方式是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让学生互动的一个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设定哪个内容重在听,哪个节点重在想,哪个步骤重在做,并通过动静转换和学生互动不断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防止教师空讲、学生空学或被动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公益广告作为非商业性广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公益广告通过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点滴,运用独有的创意和方式为公众谋取利益、引领社会潮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公益广告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可以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主旨内涵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共鸣,进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并加快了我国教育的改革步伐。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课程的发展要求,亟待变革。为了保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内涵,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应用,满足小学生的课堂需求。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