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占据了全国25%的土地(世袭贵族仅占全英人口的十万分之一),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时代”,这个时代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但世袭贵族并没衰落。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到1998年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天然议员权被取消,世袭贵族在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 ,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占据了全国25%的土地(世袭贵族仅占全英人口的十万分之一) ,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时代” ,这个时代长达150多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但世袭贵族并没衰落。英国的世袭贵族的衰落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到1998年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天然议员权被取消 ,世袭贵族在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100多年的时间 ,在英国又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英国下院议员爱德华·伍德语) :废除了几百年来议会中以爵位世袭为传承纽带的特权制 ,代之以非世袭的议员…  相似文献   

3.
1997年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六)●伊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度的实质是A.在全体氏族成员中自由推选部落联盟首领B.在贵族家庭内部世袭首领职位C....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贵族制度开始于1066年建立的诺曼底王朝,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指本人去世后,其封号由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其封号自动取消。根据1963年的《贵族爵位法》,世袭贵族为了获得竞选下议院的资格或其他原因,可以放弃爵位,成为贫民,但在死亡时,再恢复其爵位以传给其继承人。终身贵族指本人去世后,封号即作废,子孙无权继承。根据《终身贵族法》,英王可根据首相的提名,加封某些政府官员、将军、教授、作家等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以终身贵族称号。  相似文献   

5.
方平 《教学月刊》2000,(7):16-16
宗法制度是古代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法则和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贵族的世袭统治。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  相似文献   

6.
梭伦改革以后,雅典社会的阶级关系是怎样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变成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的? 公元前594年,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梭伦改革,打击了雅典旧的氏族贵族,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权,从而扩大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次胜利。但改革很不彻底,  相似文献   

7.
13世纪末爆发的苏格兰独立战争结束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短暂的和平。对于边境氏族而言,战争使其生存环境和平等权益遭受破坏与侵犯,他们便以“掠夺”活动——即以抢劫、绑架和勒索为主的暴力方式相对抗。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谋取更丰厚的回报,边境氏族投身于军事统帅和地方领主麾下从事反抗英格兰的活动,通过军功换取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因此,边境逐渐形成了以军事贵族为核、以边境氏族为辅的政治格局和治理体系。独立战争后,边境战乱并未平息,边境氏族依然凭借着军事贵族的庇护,通过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扩张实力,“边境掠夺者”氏族由此兴起。  相似文献   

8.
引言周代政治,以世袭贵族的统治为其特征。抓住时代的特点来说明一个时代,是史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夫,正是这种世袭贵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等级。只要我们考察周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留意于大夫阶层。特别是在春秋时代,大夫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从血缘上讲,他们是国君的支庶;从政治上讲,他们是国君的辅弼;从阶级力量上讲,他们是统治阶级中的主  相似文献   

9.
"文以载道"既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又是世袭贵族士人向科举贵族士人的一种文化托付,古代中原作家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就体现了"文以载道"与中原文化精神之内在联系。"文以载道"是古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历史的、文化的、社会学的多重意义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荷马社会”并非氏族社会,胞族、氏族等并非当时的基本组织。当时多数地区已出现了贵族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等机构,但不同地区的社会性质有所不同。有些地区统治者的权力较稳固,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而有些地区,共同体首领的统治主要依赖个人的能力,并不稳定,首领类似于“大人”。到古风时代初期,希腊各地均出现了国家。  相似文献   

11.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长官,皆由蒙古贵族世袭,所以蒙古贵族尚在儿童,便可当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12.
1547年6月伊凡四世授意,“重臣拉达”着手国内司法改革,其主要成果是《1550年法典》及其后一系列法规的制定实施。此次改革对君主、世袭领主、修道院、封地贵族、地方行政长官、农奴等各方的经济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做出重新梳理和调整。《法典》的核心思想是打击、限制世袭领主和修道院势力,扶植封地中小贵族这支亲沙皇的新生政治力量,以树立首代沙皇的权威。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人才选拔夏商时期,在君主左右任职的巫吏和宗室贵族,大都是世袭的,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开明的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并破格委以重任。如:商汤任用伊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实现了殷商的中兴。伊尹、傅说两人原本都是奴隶,不属贵族。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依然是世袭,而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则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14.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15.
氏族曾在较长的时间里得到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氏族提出了许多见解,对氏族的本质特征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的见解。文章对国内外学界在氏族方面的研究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比较,发现了学界对氏族迭成的共识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学世界史教学在讲援古罗马史时,总要提到平民保民官(一般简称为保民官)。这是古罗马一种很有特色和影响的重要官职。本文拟就下列几个问题作一考察,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1、平民保民官是如何产生的? 顾名思义,平民保民官就是保护平民利益的官员。它产生于公元前494年,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成果。“平民”一词最初指三百个氏族以外的罗马居民,主要是移民和拉丁姆境内的被征服者。王政时代平民与氏族贵族产生了矛盾。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塞维乌斯改革将平民纳入百人队,形式上与氏族成员享有同等权利,实际上平民与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仍相差悬殊。约公元前510年建立的共和国的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征服得来的“公有地”的绝大部分被贵族占用。广大平民虽是罗马城邦  相似文献   

17.
中西官僚体制产生的不同方式国家是从民族社会的分化中产生的.最初的国家官吏一般地是从氏族军事民主制机构中的氏族贵族转化而来的,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等历史条件的差别.氏族社会解体程度的不同,氏族贵族转化为国家官吏的具体方式以及其后发展形成的官僚政治体制在中西方都大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以大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在原始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内陆大河流域的生存环境,农业灌溉经济的自然规律,都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的先民们必须更多地依据组织的生产力,领先一个大的社会共同体,才能较好地治理利用大河…  相似文献   

18.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期,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100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因此,百姓与黎民,也就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才…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七——六世纪,处在氏族制度末期的罗马,平民和贵族展开了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是以平民取得初步胜利而结束了它的第一阶段。平民的胜利就表现在塞维阿·塔力阿改革上。而这次改革就表明了罗马氏族制度已经崩溃,国家开始形成。因此塞维阿·塔力阿改革是古代罗马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正是由于在罗马的特殊条件下,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加速了国家的形成,所以恩格斯把罗马国家的形成当作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之一的一个典型。由此可见,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以及反映这种斗争的塞维阿·塔力阿改革,不仅是古代罗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国家产生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