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救则不义且不利"中,"且"历来有"将要"和"并且"两种解释。通过对"且"字语义及其搭配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且"在由时间副词向并列连词演变的过程中,"表性状成分1+且+表性状成分2"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后两成分的关系不明显时,"且"容易向连词转变。由于"不义"是"不利"的原因,"且"释为"将要"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关于单音词编纂问题的讨论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从现代汉语单音词的特殊性、《现汉》单音词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少数释义与举例不够典型、字头漏收某些单音词义项、词性标注引发的单音词与语素混同以及完善释例方式、增加单音词义项、加强汉语本体研究这些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力将《诗经》时代的韵部概括为三十部,但三十部的归字问题常常出现分歧,“莽”字便是其中之一。针对将其归于鱼部还是阳部这一问题,学界前辈各抒己见。综合考察上古时期的双声叠韵、中古时期的用韵情况以及谐声系统的局限性,可以得出“莽”在上古时期应归入鱼部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是第一部构词法研究史的专著,一部体大思精、有突出学术价值的语言学专题史专著。该书在结构的安排、文献的梳理、理论的概括等方面,胜义纷呈。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全面考察《世说新语》中的“对”字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谈谈它出现的语法环境及词性;以专书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探讨“对”从上古到中古的词性演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世说>中AA式和AABB式两类重叠式复音词的构词类型、表义特点、语法意义,进行了考察,认为其构词音节,绝大多数表义,语法上具有状态形容词倾向.自宋以降,构词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认为汉语中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者多喜欢举"姥姥"等词为例,但是考察发现"姥姥"是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叠音式单纯词。实际上,不仅"姥姥"不支持汉语里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的观点,而且其他被举以为证的例词也都不是以叠音式构词法构成的。汉语里有没有构成单纯词的叠音式构词法还需要学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明代西儒利玛窦开始,不断有学者对看似迥异的东西方文化进行类比,以期达到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对《圣经》记载的一神崇拜及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神崇拜进行比较,就圣经中的一神崇拜与我国上古的一神崇拜,甲骨文中对“上帝”的提及,中国古书中的“《创世纪》情节”三方面对其相似性进行类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商君书》五十五个通假字 ,分析这些通假义产生的途径和方法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对”的形义来源,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世说新语》中“对”字共出现59次,所处的 语言环境大致有5种情况:对 曰;对 N 曰;对 N V;F(能) 对;其他语境。“对”用做动词、 名词,还用做介词,用法具有典型性。据我们考察,先秦典籍中的“对”不用做介词。介词“对”萌芽 于西汉,产生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汉语中,"包"衍生出"红包"之义,这是由复音词的单音词化而引发的一种词义现象,不是用"本义→派生义"的传统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红包"一词的高频使用是其单音词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在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是为了表达的简捷,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而外因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需要,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九歌·少司命》的内涵,古来训释甚众。少司命神的职司较最古老的神祇各司一职已有所发展。如《楚辞》里常见的丰隆,即兼雨、雷、云神于一身。在原始《九歌》内,少司命神很可能具有战神或准战神的身分。《九歌》本来是祭祀战神的巫歌巫舞;少司命神厕身《九歌》诸神的行列,必与战神存在难解难分的因缘。上古人祭祀战神,主观愿望自然是祈求战神佑助战争奏捷。神的出现序列是自然神最先登场(原始人“万物有灵论”的反映);图腾神联袂而至(“图腾崇拜”的反映);宗祖神接踵而来(祭祀宗祖的反映)战神较“抽象”,部落中冲突频繁,方有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谈的“有”是“无”之反,其它用法不属本文探讨范围。“谓词”指动词、形容词(包括其词组),根据它们常做谓语的特点,以此统称之。现代汉语中,“有+谓词”很少见,只有同义、近义对举或与“无+谓词”式对用时才偶然使用,如:“有说有笑”。在古汉语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这种形式是较常见的。例如:  相似文献   

15.
墨家哲学经历二千年的沉霾,在近代得到高度评价,由于沉霾的时间过久,褒贬波动的幅度过大,使探讨墨家哲学的本来面目增加了难度. 孟子对墨子哲学有一段著名的评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  相似文献   

16.
李丽 《语文知识》2007,(2):53-56
中古时期汉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体现在当时不同的文献中。《魏书》成书于中古时期,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汉语的变化。《魏书》的单音词不仅继承了上古汉语单音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以"快"、"量"、"省"、"谢"等为例,详加探讨,以期明确揭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古代的丧礼,夷歌的意思当指丧歌;天子下席当是天子崩的讳用语。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的词汇及其意义有其内在系统,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词的引申义及同源词意义中呈现出大量的、有系统的、有规律的、相对立而又相通的对应关系——对立统一关系。这种意义关系形成的原理,可以从人所认识的客观事物关系、运动发展规律、认识原理和词义引申规律四方面得到理性解释。在这些原理的探讨中,提出了词义内涵量化分析的方法——两极之中两种维度的量变运动描写。  相似文献   

19.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语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