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根本的条件.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人肉搜索"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而网络社区则为"人肉搜索"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自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引起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有时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恶性压力。由此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由"人肉搜索"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续东 《天中学刊》2011,26(1):38-40
在网络环境下作为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表达自由与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人肉搜索"在客观上虽能产生对违法行为的震慑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网络暴力、侵犯隐私权等消极问题。只有明确网络表达自由的特点及法律对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原则,方能给予"人肉搜索"恰当的法律地位与合适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及其技术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主要依赖于网络社区群体的力量,展开对当事人的网络"通缉"、"追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给社会及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积极探索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个人隐私通过网络智能搜索并予以曝光的行为。此行为对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对此行为置之不理,就可能会影响和谐网络的构建。有的"人肉搜索"是出于正义感,能够释放正能量,给予公众情感上的满足;但若是出于恶意攻击,可能就会对某个人、某个集体、某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的形象造成坏的影响,从而引发不和谐事件发生。"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怎样趋利避害,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6.
当人肉搜索突破道德涉及法律,人肉搜索行为就演变为网络侵权法律问题: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直接法律问题;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的区别、人肉搜索的后续侵权行为、提供搜索论坛网站的法律责任间接法律问题。但人肉搜索侵权行为并不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只是披着网络外衣,与一般的侵权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是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名词.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联通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娱乐、工作以及各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日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追求以及人生价值.而在它必然发展的今天,许多避之不及的问题也如洪水一般侵袭而来.最为根本的就是法律问题.将围绕网络隐私权中“人肉搜索”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我国当前法律现状,阐述相关法律知识,进而达到对权利的保护及对侵害的制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目前"人肉搜索"已成为互联网中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逐步侵扰社会正常秩序,侵犯广大民众的权利。"人肉搜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会引起社会动荡?是否应当入刑?能否在中国法律规制下正常运行?这些都是法律框架下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应从法律角度分析并完善对"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人肉搜索”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研究.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肉搜索”是典型的自生自发秩序、作为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的“人肉搜索”需要何种规则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深化对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网络搜索是人们网络生活的日常行为方式之一,人肉搜索的出现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许多研究者从法律、道德以及传播的角度对人肉搜索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角度来看,人肉搜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不管是从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还是发展论意义来看,人肉搜索都表达了信息时代人类本质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状态下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