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1+1=2——这是数学课。1+1=7——这是科学课。1+1=……——这是语文课。这话背后的意思是,数学课注重客观,科学课注重思考.语文课则承担着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蒋明权 《高中生》2010,(4):28-29
例1图1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最后输出的W=——。 解循环框的运算是这样的:S=0,T1,S=1^2-0=1:T=1+2=3,S=30—1:8;r=3+2=5,S=52-8=17≥10,于是输出W=S+T=17+5=22.故本题的答案是22.  相似文献   

3.
1.加“1” 例1解方程:x+a+b/c+x+b+c/a+x+c+a/b=-3  相似文献   

4.
例1设a,b,c∈R^+,abc=1,求证:1/1+a+b+1/1+b+c+1/1+c+a≤1  相似文献   

5.
上课了,余老师神秘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符号“+、-”,同学们包括我都有很多疑问。有的说,咦,又不是数学课,写这两个符号干什么?也有的说,既然写了“+、-”,那干嘛不写“×、÷”呢?  相似文献   

6.
1电解质溶液——“3”个守恒 1)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例如在NaHCO3溶液中c(Na^+)+f(H^+)=  相似文献   

7.
第19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一年级培训题的第42题为:方程4^x+1—2^x+1sin.y的解是x=——,y——。  相似文献   

8.
刘琳 《四川教育》2013,(4):33-34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论语文课的境界时,提出“人课合一”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相似文献   

9.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敦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实习时上过语文课,又上过数学课。我向他上语文课和数学课有什么不同感受?他深有感触:数学课上得是否有效,主要看最差的学生是否学会了;语文课上得是否有效却很难判断,恐怕教师自己也说不清这堂课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且长期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0.
开学第一节课就是我最头疼的数学课,可是新来的数学老师却让我们在课堂上背诵起诗歌来。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这可真够新鲜的。但还有更好玩的——新老师的裤子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哧”的一声扯破了!请看精彩的校园故事《数学课上成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1 一位学生的作业留言 2005年9月14日上午最后一节数学课,像往常一样,我在最后3分钟时间里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题,原题是:已知数列(απ)中,α1=2,απ+1=απ/απ+1,求数列{απ}的通项公式απ。  相似文献   

12.
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以上语文课的方式上了一节数学课,这的确是课程改革形势下学科融合的一个另类。但是,如果能以语文课的方式上数学课,那么政治课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语文自从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而一之称为“语文”开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对语文持有自己的观点,并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学课:语文=语言+文学;有人说语文课是语言文章课:语文=语言+文章;也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课:语文=语言+文字;传统的语文定义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和。这些定义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各自无法克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反思之一:训练是数学教学之本? 现象:40分钟成5—10-25,这是一节数学课教学时间的通常分配。用5分钟的时间复习,10分钟的时间进行教授。剩下的25分钟为练习时间。数学教学更多的循环形式是1+1,即一节新授课,然后是一节练习课。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的,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数学味"的现象,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味"应该回归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一堂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知识的教学将无法达到目的。什么是"数学味"呢?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献[1]讨论了如下例题: 例1已知函数f(x)=1+x/a(1-x)lnx,若对任意x∈(0,1)恒有f(x)〈-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文理交融,即人文课程与数理课程的交叉融合,这同时也是跨学科视域下的重要命题。以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数学教材中均出现的“田忌赛马”的教学为例,说明跨学科视域下的文理交融教学应呈现的样态:语文课在注重文学性的同时兼顾思辨性,数学课在强化理性思维的同时兼顾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组等式     
数学课上,大象老师讲解了一道题: 用一个1和一个9,以及运算符号,可以组成得数是10的等式。如:1+9=10。然后.他要求大家用两个1、两个9以及运算符号,组成得数是10的等式。  相似文献   

19.
题目 已知数列{an}满足:a1=2,an=2(an-1+n)(n=2,3,…).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B卷)试题)本文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两个角度对本题目进行探究,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一、一题多解解法1:a1 =2,a2 =2(a1+2)=8,当n≥3时,我们有an-2an-1=2n,an-1-2an-2=2(n-1),两式相减,得an-3an-1+2an-2=2,即an-an-1+2=2(an-1-an-2+2),令bn=an-an-1+2(n≥2),则数列{bn}(n≥2)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b2=a2-a1 +2=8,于是bn=b2×2n-2=2n+1,即an-an-1+2=2n+1,于是,an-1-an-2+2=2n,…,a2-a1+2 =23,将上面n-1个等式相加,得an-a1+2(n-1)=23 +24+…+2n+1=2n+2—8,∴.an=2n+2—2(n+2),注意到当n=1,2时,公式仍适用,所以这就是所求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20.
4第(Ⅲ)问的解题分析 单独看第(Ⅲ)问,可以认为是一道数列不等式问题:例4已知数列an=3^n+2^——3^n,证明:a1+a2+…+an〉n+1^——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