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教育要追寻儿童的精神。因为从本质上说,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别的什么课。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学,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2.
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思考,文化语文也不例外,从童蒙时候起,我就觉得文字,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它们如现代儿童喜欢的哈利·波特的神奇扫帚,  相似文献   

3.
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思考。文化语文也不例外。从童蒙时候起,我就觉得文字、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它们会载着我飞向一个个美丽、梦幻的世界,让我的童年生活充盈着文字带来的魔力般的诱惑和文学给予的浪漫气息。这是一段难以忘  相似文献   

4.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5.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国学经典的教育越来越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民族自信力的增强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等各种观点也从大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朱嘉耀(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团长):祝禧是一位有文化根基、有教育思想、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她的“文化语文”既源于她的“古典情绪”,也根植于她对教育本质的认知,更是她在多年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纳入了兼具思政价值、历史厚度和文化分量的革命文化主题作品。教师在语文学科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然而,革命年代久远、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一度造成革命文化教育“假大空”的尴尬局面,致使学生对相关的学科教育产生排斥、厌恶心理。为此,教师要以“真”为引线,通过聚焦语言、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等途径,使革命文化“面目”清晰、真实可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认同蕴藏在作品背后的革命力量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工具。小学是打基础的,主要应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第二,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要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要打好这三个基础,最重要的是打好语文的基础。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都是在学语言的过程中长大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能听瞳别人讲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校教育中,识字、写字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从楚辞《天问》到童谣童诗,从神话传说到探月212程,六年级学生诵读着童谣童诗,创编与阅读同堂同时展开……《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以下简称《童年的月亮》)异质纷呈,每一种异质都值得说道,本文试图谈论的是这堂课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一词最初的意义,是耕种、练习、居住、留心和注意、敬神等。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有如空文化是语文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罗永久 《语文知识》2005,(12):15-15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让我先摘录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十个句子: ①……“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七年级上册《忆读书》) ②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惟一的声音。(同上《山中避雨》) ③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惟一的希望。(同上《小巷深处》) ④……惟一的差别只是一个年幼一个年老而已。(八年级上册《山米与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说起来颇有点沉重的话题.它来源于一个极为寻常的课堂场景,寻常得让我们许多教师都来不及投上一瞥。但是当我们将它定格,细细回味起来,却让我们的心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1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被多种语文教材选为课文。西南师大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将这首诗作为课文,诗题是《惠崇春江晓景》,与传统语文教材所用的《惠崇春江唿景》有所不同。不少教师对此感到困惑,纷纷提出质疑婉竟是“晓景”,还是“晚景”?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化的多元现象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已愈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学校教育自然不能只被动地承受着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任由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于自发状态,良莠并存。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语文教材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进步。当老师们意识到教材并不板着一贯正确的面孔时,当老师们开始用独立、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和取舍时,在思想上便少了许多束缚,这是有利于语文学科发展的。对教材的批评其实是对课程的批评。批评教材不过是个靶子,目标仍然朝向语文课程。因为每一次关于教材的讨论与争鸣,论到深处总是绕不开隐藏其间的课程问题。小学语文课程也不例外。新课程以来,人们开始习惯用儿童的立场来打量小学语文,开始热衷于谈论儿童与小学语文课程关系的话题。积极地看,这是建设独立的小学语文学科的良好开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认清小学语文学科特殊的性质当属一种可贵的专业自觉。但同时,另一个倾向也随之而来——这个话题谈得越多,观点越驳杂,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混淆,最后似乎是离问题的真相越来越远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疑惑,诸如儿童本位与儿童中心的区别,语文课程中哪些是非儿童本位的思想意识?学科建设中怎样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位?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落实并贯彻儿童立场?它们都是值得重新思考和澄清的。希望下面的两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也欢迎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老师们加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个哲学家:解读及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活动,根源于人类的“惊讶”。儿童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天生是个哲学家,并且不断地在完成着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儿童对时间的困惑为例对此命题加以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儿童、保护儿童的精神萌芽。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观摩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它们怎样睡觉》,据说执教者试讲了6遍。在钦佩教师如此下工夫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这样下工夫的一节课,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呢?思考之后.我得出了结论:教者误将讲课文当成了教语文,课堂上宝贵的40分钟,全耗费在讲解课文内容上了.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相似文献   

19.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自已。”小学语文,“小”为何意?从它的内容和所处的地位来看,“小”,基础之谓也;若从学习主体、课堂主人的角度来看,“小”还应有另一个题中之意——儿童。小学语文理应是儿童的语文。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中国文化理论,转变当代人的思想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