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中国侨批信局主要是应海外华侨汇款需要而产生,所见侨批封通常都在正面左上角写明“外附×币××元”。为此有时被误解“侨批”只有汇兑功能而非完整意义上的民营邮政。只寄信函而不带汇款的侨批信件当可更正这类误解,现举3例。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邮政今年1月13日发行了其海外领地圣诞岛的第7套生肖邮票“龙年”,全套也是2种邮票和1种小全张。横双连邮票的画面是“双龙戏珠”,小全张边纸图案是金色敷底的戏珠龙和中文“龙年”字样等  相似文献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日寇侵华,山河破碎,邮路阻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抵抗侵略;广大邮政员工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畏强暴,机智地与日寇周旋,开辟新邮路,以保证国内外邮政通信畅通,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抗战期间的邮务 (尤其是海外邮务),是“以邮写史”的极好专题。近日,由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以后,近代邮政像一个海外来客踏着战争的阴云登陆中国,80年代开始,由海关试办的邮政已经在中国北方和长江流域一些通商口岸建立了机构并提供服务,但由于当时体制不健全,网络、经费、人员方面不到位,影响不是很大。洋味十足的海关邮政(Chinese Customs Post)并未被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真正让国人见识和了解邮政便利的是大清国家邮政(Chinese Imperial Post),虽然受到洋人的染指和推动,它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5.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14,(7):48-48
他人眼中 本期“海外网讯”介绍美国邮政博物馆通过邮品讲述中国的主题邮展,让我们直观地了解:美国邮政部门眼中的中国。由于立场、身份、观察角度的不同,他人眼中的中国,同中国人自己的认识不尽一致,比如对于《全国山河一片红》撤消发行票的理解,显然是他们轻信了道听途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通过展集或其它途径向境外邮友宣传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邮政附加费不同于国家统一的邮政资费中的“挂号费”、“航空费”。集邮界用“附”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F”来简称附加费,如:“F费”、“F制”、“F票”、“F戳”、“F封”,分别表示“地方邮政附加费”、“地方邮政附加费实寄封”等。1942年,中华邮政当局因亏损日增,收支不能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跳水队这次“折戟”于巴塞罗那,有人说败因之一就是遭遇了“海外兵团”。何为“海外兵团”?此说法最早是见于乒乓球运动,当时中国一大批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纷纷加盟和执教海外球队,并在世界大赛上成为中国队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这些人便被统称为“海外兵团”。  相似文献   

8.
谢德厚 《集邮博览》2012,(10):62-63
“邮政汇兑”是中国人民邮政三大业务之一。“邮政票汇”是中国人民邮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办汇兑业务极其重要的汇兑方式。而“票汇业务”中的国内(定额)汇票又是票汇业务要件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国内互寄“邮政公事”或“邮电公事”封并不陌生。而有些国家(地区)寄往外国的“邮政公事”封是怎样的呢?下面仅就笔者收集到的作一简介。 按照万国邮政联盟公约的规定,凡由各邮政机构或其所辖邮局寄发的公事函件,均可免付邮资。为了便于各国(地区)邮政人员识别,应在“邮政公事”封上用法文标明“SERVICE DES POSIES”字样。但从实际执  相似文献   

10.
资料表明,现在的邮政特快专递业务,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才在国际上兴起。然而,根据我国的邮政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类似现在“特快专递”的方法传送邮件的记载。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颁布和制定了“秦邮法”和“行书律”,被当代邮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邮政法”。当时  相似文献   

11.
湖北蕲春寄出实寄封,按邮政快件封规格,改“邮政快件”四字为 “邮政挂号”(如  相似文献   

12.
《集邮博览》第7期刊出《形似邮票的封缄票》一文,介绍了作者收藏的“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四方连邮政签条,这是一种由邮政部门印制的邮政签条,邮章上规定这种签条为“代封纸”,集邮界俗称“代封票”。  相似文献   

13.
邮政通信在国家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即已具雏形。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建立邮政事业最早的国家,有字记载的邮驿是在殷商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了。古代的传邮通信既有“置邮传命”的官办邮驿,又有专送“万金家书”的民办私邮。而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邮政通信的传说与典故。如商末姜子牙的“鱼传尺素”、春秋时代的“纸鸢通信”、汉武帝时苏武牧羊故事中的“雁足传书”、西晋以犬通信之“黄耳传书”、唐代利用信鸽的“飞奴传书”等等。至今一些地方还留着古代驿站的遗迹,还不时可见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在“海外网讯97”中介绍过英国发行的水果粘贴邮票和在邮票上做选择题的问候邮票。以“伦敦2000”世界邮展期间发行的微笑者系列个性化祝贺邮票(图1)为标志,皇家邮政近年来在改革的道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去年7月29日英国还发行了《微笑者》卡通小张邮票,其可用来加印个性化照片的“原装”下边纸上印有填字游戏的题  相似文献   

15.
对研究中国百年邮史有兴趣的朋友,大多都知道或读过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的《总理衙门议办邮政折》。这份奏折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历史文献,它是大清国家邮政的“准生证”,是由国家承担责任在全中国普遍建立近代邮政事业的“通行证”,是中国国家邮政申请加入万国邮政联盟的“身份证”。这份奏折颁布了建立、推行国家邮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保护和利用民信局;“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指‘客邮’)全撤”;全国邮政官局由“总税务司赫德专司其事”等。要研究《总理衙门议办邮政折》出笼的背景,不能不首先要了解张之洞的《请办邮政片》。  相似文献   

16.
一、设立邮传部1896年3月20日,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开办后,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被任命为总邮政司,中国的邮政大权继续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902年2月就曾提出由各省自设“驿政局”,以逐渐代替海关把持的大清邮政,由中国官员掌握办理权的计划。两人在致外务部的电稿中说: “查各国视邮政之权甚重,专设大臣专管其事。前数年中国于通商各口岸先行试办,暂归赫德兼管,不过一时权宜之计,系由总署奏明奉旨允准方能通行办理。然若不及早设法收回邮政,将与海关永为外人占据。”但这一建议未为外务部所采纳。  相似文献   

17.
肖迅 《集邮博览》2011,(3):69-69
近日在整理邮件时,发现了一些119式腰框式邮政日戳目前仍然在使用。图1是河北唐山2010年7月121B使用的“平信”字样的邮政日戳;图2是浙江绍兴2010年1月419使用的“312030”邮政编码式邮政日戳;图3是山东莱芜2009年12月25日使用的邮政日戳,此戳既有邮政编码“271104”,又有地名“钢城”。  相似文献   

18.
1906年,清政府改官制,试图藉机从海关的外国人手中收回国家邮政管理权。《中国自行管理邮政》称:“二十四日北京电云,传闻管理中国邮政之权将由总税务司赫德交出,归中国自行办理,译字林报。”(图1)最初,有人提议“邮政归兵部管辖”;也有“议将邮政归税务处管理”。  相似文献   

19.
2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了广东,4月份又在首都北京肆虐。此时此刻,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邮政部门一方面要做好本身的预防工作,阻止通过邮政渠道传播“非典”病毒,另一方面要确保邮政通信安全畅通。面对着“非典”的猖狂和“白衣天使”的英勇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见到1个深圳龙岗邮政分局的“贴用假邮票寄信,退回处理,请到本地邮局网点购买邮票贴用寄信。”的长方形退信戳。信件上贴用的长城80分票未被盖销(见图)。此退信戳据知还有深圳宝安邮政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