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末三国时代名将张飞,屡有传言称其文武双全,书画诗文皆通,甚至其相貌亦属俊秀而非粗犷。上述主张纯属无根之木,于史难稽,相关资料皆伪造于明中晚期以后。“张飞能文说”始作俑者即人称“有明博学第一”之杨慎,初仅欲为猛将添博雅气象。讵料后人持续加油添醋,张飞一变而“工书能画”,再变而“大学问者”,今日更在网络速食文化下被变造成“通诗文之美男子”。凡此皆层累造成,偏离史料所载之张飞形象。  相似文献   

3.
陆勇强 《文教资料》2001,(3):143-144
曹锡淑,初名延龄,字采荇,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父曹一士,少负异秉,于书无所不窥;工诗文,所作诗文,温润雅洁,时露奇警,沈德潜称曰:“艺林吐气,赖有斯人。”(《清诗别裁集》)雍正八年成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在任期间,所上封事,皆有益于世道民心,尤以《请宽文字之狱禁诬告株连》一疏,最为时称。母陆凤池,出身名门,亦工诗文,尤好读《离骚》,著有《梯仙阁余课》。兄曹锡宝、从兄曹锡黼、姐曹锡珪,皆有文名。锡淑承其家学,生平喜读楚辞与徐陵、李商隐文集,旁及佛典星卜诸书,悉为研究。三岁丧父,祖母赵大宜人抚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诗文中提及的古人约百位,皆有用意,或藉以咏怀,或有所感叹和寄托,反映陶公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引人入胜的是这些古人是多姿多采的,有古代帝王、儒家道家人物、隐士、侠义之士和神话人物等。笔者拟集中探讨当中具代表性的隐士,剖析其在陶渊明诗文世界中的涵义。隐士是与整  相似文献   

5.
郭尚先书法     
<正>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城内书仓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工诗善文,擅书能画,又嗜金石,精篆刻,其诗书画印,有"四绝"之誉。著有《增默庵诗文集》《芳坚馆题跋》《芳坚馆印存》等。按郭与林则徐同庚,所交往皆近代名人,故虽早逝,也常被列为近代名人。  相似文献   

6.
许友年表     
凡例:一、本年表记述许友及其关系密切之亲友的主要行实。二、本年表中年份均采用公元、年号、干支纪年,日月皆为农历。三、本年表所引许友诗文未注出处者皆出自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刊本《米友堂集》,所引周亮工诗未注出处者皆出自《赖古堂集》。  相似文献   

7.
关学宗师张载著述丰富,然大量诗文与著作皆已佚失,而《礼记说》则是张载佚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对该佚书的系统整理,可以极大地补充通行本《张载集》文献之不足,这对于研究张载礼学思想、教育哲学、其思想之演变与思想渊源,探讨张载与当时各大学派之关系与历史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种史籍对其进行稽考进而形成之佚书辑本,将对新世纪的张载哲学研究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  相似文献   

9.
名家名作欣     
元·张雨《独游龙井》行书诗卷赏析 张雨(1283-1350),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钱塘人。工书善诗,在当时为名道士,倪瓒评其:“诗文字画皆为本朝 道品第一”。可见在元代道士中张雨的艺林地位独高。  相似文献   

10.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一文。该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工之侨献琴》一文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诗文意境、绘画等皆有紧密的联系。这里就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进行阐述。诗文内容是书法表现形式的载体,书法是对诗文的艺术再造。使书法与诗文的意境达到意境共美。  相似文献   

13.
花本无泪,鸟本无心。然而在大诗人杜甫笔下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它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思想感情融注到客观的物象当中,使本无感情的物象在“我”的情感光照下具有了动人心扉的力量。这种“以己心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营造诗文“有我之境”的艺术手法就是移情。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移情。因为,解读移情是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诗文中的移情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创造意象“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一个个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在《周礼·地官》中,对于周朝(公元前1066年到公元前403年)的婚姻制度有这样一段记载: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  相似文献   

15.
假如有了理想人格,道德又如何?深深突显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做到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的趋近或统一?本文从信仰作为人类思想的支撑点、信仰作为道德人格通向理想人格的中介及其对内心信念的终极解释来加以探讨,指出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的,且皆着眼于信仰在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文本与学情分析]《三峡》一文出自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此单元属于古诗文单元,所选文本皆为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除了《三峡》,还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和《唐诗五首》等多篇经典文本。而作为此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积累、陶冶性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范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谢胱同属陈郡谢氏家族,而分属刘宋与萧齐时代。其行为在染上家族特色的基础上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谢个性各呈狂狷与局促的特点,却终遭屠戮。家族与时代的影响,也使二谢在个人素养与人生态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二谢皆工诗擅书,对文坛有较大影响;以才学与郡王交好而未得善终,好奖掖人才又有士族之傲气;皆追慕家族的显赫;俱受玄佛思想的影响而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9.
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相似文献   

20.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